水工环地质引发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向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徐绍林 李科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不断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
        恩施自治州鄂西南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不断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与此网时,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严重制约着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促使两者协调发展,确保人们生活质量,政府不得不加强重视水工环地顺灾害防治工作,加大对综合型地质工作人才的培养,对水工环地质实害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与防护对策,最大程度的改善自然环境,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本篇文章说明了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对防范治理方面的研究作出表述。
        关键词:水工环地;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我国物产丰富、地大物博,且地质灾害问题普遍存在,所谓地质灾害就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面踢陷、地震以及泥石流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极其强大,同时,对于突发的地质灾害人们不能及时的进行人工阻止与干预。从而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前进步伐,随着当前社会我国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相关灾害部门已经可以从根本上刨析地质灾害成因从而制定相关灾害防治手段,这对相关地质灾害灾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地质灾害防护技术的优化,对水工环地质灾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现象等已经基本掌握,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价值依据。
        1. 常见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点
        1.1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脱离母体倾落运动。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一般崩塌具有突发多发的特点,常造成毁坏性灾害。
        1.2滑坡
        滑坡是指依附于其内在软弱结构面的地表斜坡岩土或者岩体,在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等一系列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条件而产生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一定损失的整体移动事件。滑坡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发生的,其起始必要条件与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当某种营力成为斜坡不稳定因素时,滑坡将发生。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的泥沙集中搬运现象,属于固、液两相流体运动。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1.4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形成一定长度、宽度和深度的裂缝,并出露于地表面的现象称为地裂缝。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因影响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而形成灾害。地裂缝规模庞大,常呈带状分布。地壳活动、水的作用与人类活动是导致地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据成因可把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地裂缝可破坏建筑物、工程设施、地下电缆等,影响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与城市建设。
        1.5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等作用下向下方陷落,出现此类地质灾制的原因,与地表土体结构变化,以及人类大面积建筑工程活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继而导致地表局部塌陷,这种灾害通常发生在岩溶地带地域。而绝大部分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工农业发展,会采集大量沙石,直接改变地面整体结构,直接加剧地面塌陷发生的几率。


        1.6地面沉降
        地球表面的海拔标高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叫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
        2. 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防范治理
        2.1水文地质问题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方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增多,致使国家的整体用水量不断加大,尤其是城市用水的增长速度是逐年翻倍。虽然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再生速度远远不及使用速度。因此,需要对现有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二次开发利用,通过准确的分析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研究估算,对所在区域进行合理化的分配。与此同时完善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方式方法,避免因过度开而发造成地面塌陷与水土不平衡等地质灾害,保证水系统可以处于平稳的循环工作中。
        2.2工程地质问题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方向
        当前社会,国内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日增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国土资源越来越贫瘠,给现有地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于工程建筑引发的地质灾害并不同于其他因素带来的灾害明显,所以这个问题带来的危险不容易让人们时刻铭记。为了防止这个灾害的发生,国家与人民应该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尤其是建筑项目的开发商,在项目施工工作开展之前,应该组织专业的人员对要进行施工的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性的分析由工程建筑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是否会对建筑工程项目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生成评估报告。最大可能的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在设计施工与施工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准确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绝方案。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解决因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地质危害的发生,从而大幅度降低对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
        2.3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方向
        有效的控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以及工程建筑之间的活动关系是防止环境问题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实地分析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将周边环境容易造成的潜在的危害性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最后经过反复评判,找出已经发现的问题,针对出现地质问题的区域,全方面考虑区域地质的问题,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治理方案,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进行全天实时监测,保证所建筑施工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影响力、破坏力较大,我国本土内发生地质灾害问题通常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生产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建造所导致的,必须引起政府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机关,各领导及各作为水工环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动员集体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来,让群众了解更多地质灾害关系。仔细调查研究、分析灾害地域的地质条件,且围绕科学技术、经验等采取一系列针对性预防与治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并注重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定期做好地质环境评估工作,为良好环境的建设善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丞科.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探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 No.555(15):134-135.
        [2]鲜林岑.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 信息周刊, 2020, 000(006):P.1-1.
        [3]张瑞. 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与防治对策研究[J]. 冶金管理, 2020, No.393(07):139-140.
        [4]曾凡山. 基于环境保护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勘查工作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 2020, No.1026(08):20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