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交通建设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全体中国共产党员都为之振奋、为之自豪。对于建筑系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我们今年最重要的内容,如何把党史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好地融为一体,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必将成为党支部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广大党员提升政治思想觉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勇于攻坚克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面临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风雨飘摇的岁月,暗黑无日的年代,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的苦难民族垂危而迷茫。红船上的火种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诠释着高度的精神信仰,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浴血奋战,薪火相传,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我们要把这样的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建筑行业的每一个工地,每一项工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苦和难。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要求、不同地理位置的施工,都让建筑工人不得不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施工任务。从青藏高原的“天路”、到云贵高原的盘桓云端的“天桥”、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项目的实施、港珠粤大桥的建成等,无一不是在人们无法想象的复杂甚至恶劣环境下完成的。每一个建筑项目的圆满完成,除了有硬件条件的支持,还需要有一个顽强能干、不怕艰苦的核心团队的领导,才能让整个团队万众一心,完成任务。
二、实事求是,追求尽善尽美,让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拥有绝对优良的品质。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一个建筑项目都尽善尽美。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树立“建设项目无小事”的工作思想,以尽职尽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完成每一项建设项目。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冗杂、任务繁重的业态,作为一名建筑人员一直肩负着监管建设工程的重任,同时又兼顾整个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多能手,在工程进度、时间、工人安排等方面都需要慎重考虑,协调好各个方面,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筑工程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无论是什么工作,我们都必须坚持做到不让上级布置的工作在自己手中延误,做到不让工程项目败在自己的手中,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更好的完成每一项工程项目。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下,得乎其下”,只有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尽善尽美,做到滴水不漏,才能真正让建筑项目得以完整、顺利的进行。而对尽善尽美最好的诠释,一位建筑工人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交出了完美的答卷。邹彬是一名来自湖南的“95后”建筑工人,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工作,打从他参加建筑工作的第一天,“工匠精神”和“务实精神”便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之中。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几何知识、作图、测量、计算等一窍不通,所有的理论知识也十分浅显,在每天繁琐、单调的工作中,他耐心的询问着每一位前辈,请求老师帮助自己开小灶,强化理论学习,并观摩着前辈的行动,以此加强自己的实践学习。八个月的时间的反复学习,他自始至终坚持和贯彻着自己的标准,让每一份建筑工程项目都有着优良的品质是他一生为止奋斗的目标,在扎实的学完理论知识后,“如何加快工人向新兴技术产业工人转型升级”成为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于是在各种建筑机器交织的日常中不断思考,终于在今年参会上,邹彬提出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的想法,并鼓励更多工人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成为“大国工匠”,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踏实、努力、追求完美成为了他最新的代名词。事实证明,只有在工作中发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毅然决然地勇挑重担、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的人,才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时代的先锋。
三、不断创新,挑战高科技、高技术领域的精神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有不断坚持创新精神,发散思维,才能让项目迸发出无限的活力。而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的党建思想是指引项目创新的方向标,更是引导每一位共产党人挑战高科技、高技术领域的指南针。建筑设计和创新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建筑的设计和创新过程中,必须对一些环节展开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将所感受到的一切加以剔除和加工,充分融于到各个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建筑的创新型、艺术性、协调性和适应性,充分发挥敢于挑战高科技、高技术领域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始终,建筑行业的工作就是用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建筑工人进行引导、启发和教育,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让每一位工人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工程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将自己的生产行为和工队兴衰、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紧密相连,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主人翁的责任感、创新性和积极性,以积极的姿态挑战建筑领域的高难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绿色环保,在生态文明中建设美好家园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家政策是我们敬畏自然的体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我们作为为人民建设家园的主力军,更应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最美一线工人苏志雄的“播种”故事便是建筑人员贯彻绿色环保的典型代表。苏志雄,作为一个谦逊内敛、坚定执着的北方汉子,从事新兴房屋施工工作以来,就对新兴绿色环保房屋有着疯狂的痴迷。新兴绿色环保房屋是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所用材料是新型建材的特殊房种,有着耐腐蚀性、耐风沙性强的特点,特别适合在沙漠、海岛等特殊地区建设,但往往这些地区也是环境作为恶劣、气候和地形最为复杂的高难度地区。其中,内蒙古响沙湾沙漠莲花酒店项目便是苏志雄彰显绿色环保理念的一大杰作。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昼夜温差大、滚烫的风沙、凌冽的寒风、干燥高温的天气都是阻碍着众多工人顺利施工的“拦路虎”,建筑工人纵使全副武装也冻得瑟瑟发抖,房屋组装需要工人们爬上爬下和精准测量,笨重无力的双手会影响着整个作业质量,让众多年轻建筑员工苦不堪言。苏志雄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茫茫的沙漠中,带领着共同“出生入死”的工人,在不破坏矿山、毁坏耕地的一砖一瓦的情况下,通过完全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凭借众人之力终于建造出美丽、磅礴大气的莲花建筑,而这在中国境内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了在沙漠地区建造环保房屋的先河,这更是建筑工人们对新时期绿色环保房屋理念最好的诠释,也是对人定胜天最完美的表达。
实际上,身为项目经理的苏志雄不仅要与工友们同工同寝,还要合理安排材料的存放、项目的进展、房屋的质量,更要全面考虑到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他才是那个尽心尽力、最苦最累的人。正是凭借着自身对绿色环保房屋的坚定信念,在寒风凛冽、狂风呼啸的恶劣天气下,他带领着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身行动完美的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毅力。在沙漠中徐徐绽放的这朵“莲花“以自身华丽的造型、磅礴的气势、厚实的结构、独有的气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即使有络绎不绝的人寻到苏志雄的电话进行咨询,他每次都不忘强调:“新兴房屋不仅讲究造型美观,更重要的是绿色和环保,是对生态家园的呵护。”这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儿女对“匠人精神”的诠释,也看到了建筑人员对绿色环保理念的彰显,更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斗争精神”的表达!
不仅如此,在整个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玻璃板等符合材料的运用是我们提升整个建筑环保性的重要途径;应用传热速度高的门窗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并将雨水进行过滤、场地路面使用植草砖等透水铺装材质、幕墙采用LOW-E中空玻璃达到高隔音效果、内大空设计避免装修材料浪费、顶采用挤塑聚苯板隔热和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等都是我们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智慧结晶;合理的选址、布局与设计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采用国家规定的节水型器具我们保护环境的具体表达……这一切的措施都是建筑工程人员贯彻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内心表达,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共创美好幸福家园是共产党的根本目的,更是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初衷。
五、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今,奉献的精神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守护人民幸福的重要武器,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国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国家,将失去进步的空间;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是毫无凝聚力、落后无比的民族,将失去发展的希望。只有每个人倾心奉献,传递正能量的接力棒,才能彰显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才能看到通向美好明天的道路。
在建筑行业中,正是由于广大建筑管理人员和工人甘于奉献、敢于奉献、乐于奉献,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决心和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行动,才能建造出一个又一个见厚实无比的宏伟建筑,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攻克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在勇毅笃行中奋勇向前。那些为万丈高楼砌上砖瓦的建筑工人用汗水和心血堆砌了一个又一个坚实无比的建筑,他们总是踏着晨曦、迎着晨光去,望着清晨微弱的光芒,开始了一天辛勤无比的一天,又总是披星戴月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态。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建筑工人的身影,他们在高大的塔吊前,在巨大的基坑陪衬下略显渺小,但他们全然不在意,即便是盖楼砌房中的最细节、最基础的工作,他们也能全神贯注地干,套丝机、切断机、弯曲机、切割机等各种作业机器在“交叉”运转,四处都充斥着器械运作的噪音,而这一切似乎只是施工现场的背景音乐,嘈杂而又美妙,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做着,但每一位建筑工人却毫无怨言,在日常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共产党永不言败的斗争精神。当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时,这群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也随之显得高大起来……在一切讲求工作效率、减少各项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这种兢兢业业不厌其烦的精神,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这种对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的贯彻,是古老中国手工技艺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将会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