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朱丹
[导读] 摘要:在高校中,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鞍山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  243100
        摘要:在高校中,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其能否有效贯彻落实,不仅关系着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也关系着新时代大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高低,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积极倡导创业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从不同层面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其思维能力、风险与危机意识的形成、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能够探索出更理想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因此,针对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引言
        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其素质良莠不齐,且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问题逐渐明显。思政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内容上包括经济、文化、道德、政治等。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精神,内容包括心理、能力、管理和知识等,二者紧密相连。如何在思政课中更有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衔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是本文探究的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首先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教育类别,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高校却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理论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实践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价值,难以帮助学生有效应用双创教育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是双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理念及能力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前提下,还要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融入教育体系。
        2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提供科学指导。若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一起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专业特点,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完善全新教学制度的构建,摆脱传统教育机制存在的种种局限,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为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人才竞争。而通过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辩证唯物理论来激励学生正确、勇敢的面对创新创业,促使学生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三观来对身边事物做出深入思考,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3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3.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思政队伍的建设标准,将思政素养、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抓手,确定教师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优秀教师。其次,要将思政教师与双创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通过明确教育标准、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向的方式,统筹双创教育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使理论教育以立德树人的方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3.2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双创”教育教学方法
        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加大教学方式的改革力度。首先,高校要加大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占比,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需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教师在做好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单方面理论灌输的问题。

因此,在课程讲解的过程当中,专任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内容,引领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双创”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总结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体会。另一方面要将那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传递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毅力和耐心去面对和解决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挑战。
        3.3机制上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即引导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其创新创业精神,为未来可能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层面来讲,各高校有责任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发展提供科学引导,也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保护,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这些意识与能力是可以转化为实践的。且在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另外,针对积极主动创新创业,且具有一定潜能的学生,学校除了给予及时、有力的指导帮助之外,还可以实施弹性学制,让学生结合弹性学制来对学业进程作出自由调整。这样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就可以保留学籍,若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理想成果,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学分、成绩,以此来促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将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有机整合的目的充分发挥出来。
        3.4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优化上,高校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教育作用上的互补和互促,以“融合发展的意义”作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抓手,提升两者的融合程度。首先是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在理论依据上应以“立德树人”“建构主义”“支架理论”为抓手;在教学目标上,应以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为抓手,整合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目标体系。其次是教学思路。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纳入双创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创业实践的形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意识。最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规律及知识。
        3.5教学效果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必等到整体机制运行完之后,在每个阶段、每项教学任务中都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检测。比如,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期中或者期末考试情况等,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教学中的不足。另外,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们的创业动机、方向、创新精神等,结合思政课中的对应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最后,研究评价结果,对衔接路径和机制进行优化,并应用于下一轮的教学实践中。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就业发展来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发挥出有效的科学指导作用。而通过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也能够为其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此背景下,学生也能够对自身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始终坚持以积极心态去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以此来拓展出更理想的就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亮,卢佳,邵海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学海,2019(6):202-206.
        [2]钟一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
        [3]张倩倩.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记者观察,2019(24):50-51.
        [4]黄文.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J].神州,2018(24):138.
        [5]朱艺璇,朱珠.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18(22):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