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及其公共空间景观方案推演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李想
[导读] 摘要:2019世园会总体概况。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1
        摘要:2019世园会总体概况。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一一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2]。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迄今为止,“世园会”共举办了20多次,多数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承办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举办时间为2019年4月29日至2019年10月7日,展期162天[7]。参展者不少于200个,参观人数不少于1600万人次。
        本届世园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以“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园区整体结构布局,中华园艺展示区位于山水园艺轴与世界园艺轴之间,总规划面积约20公顷,为保证市民游赏的舒适性和交通系统的顺畅,保证展示风貌的协调统一,中华园艺展示区规划方案采用同步研究展园布局与公共空间景观方案的方式进行系统梳理,本文旨在将规划设计方案的推演过程予以呈现、总结和梳理。
        一、中华园艺展示区展园布局推演及总结分析
        在充分学习研究案例的基础上,中华园艺展示区的规划布局经过数月的研究,反复研讨,专家把关,综合决策,最终形成了落地方案,这个过程中有几版方案最具代表性。
        2015年7月第一版
        第一版中华园艺展示区的总体布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交通组织方面:中华园艺展示区规划了两个出入口,强化与山水园艺轴与世界园艺轴的连通性,展示区内将过境游线与游赏游线相分离,形成主次分明,线性串联的交通组织模式。
        这种交通组织模式结构相对清晰,但对于大型国际展会,存在人流对冲,不易疏散等诸多问题。
        2.展园布局层面:以各地风貌特色分为平园春色(华北),漠北流云(西北),北国风光(东北)等八大展园组团,各个组团相对独立,旨在让游赏体验更具差异性。
        第一版展园布局优势是用地最为集约,各个地方特色可以相对独立的呈现在游人面前,但缺点也最为明显,就是各个展园都没有独立背景,对于布展和观展都带来较大的难度。
        3.公共空间布局:依托游赏游线和八个展园组团,形成八个放大的公共空间,既是组织展园进出的空间,也承满足市民休憩和公共景观展示的作用。
        最初的公共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彼此之前缺乏逻辑上的联系,且由于尺度限制,很难满足大量游客停留休憩的需求。
        2015年12月第二版
        第二版中华园艺展示区的总体布局方案有以下几个突破:
        1.交通组织方面:增加若干展区出入口,使得游赏组织更加灵活,让人流集散更为合理,展区内交通为环形布置,交通组织模式更为清晰。
        环形的,单层级的交通组织模式带来了相对清晰的导向,但也使游线拉的过长,闭环的模式使“回头路”在所难免,无形中增加了游赏时间,降低了游赏趣味。
        2.展园布局层面:依旧分为八个组团,展园均面向公共空间,背景有风景林及微地形。
        这一版的展园布局为线性布局,较为松散,占地大。
        3.公共空间布局:中华园艺展示区公共空间规划首次形成一个中心,即“梦想舞台”,“舞台”周边分布的“九州花镜”公共主题展区,与各地方展园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
        虽然这版规划还有很多问题,如公共空间占地太大,服务设施考虑不周等问题,但正是从这一版开始,公共空间的景观中心“梦想舞台”开始作为展区布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发展为后来的“同行广场”。
        2016年3月起不断完善的第三版
        第三版是在第二版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主要体现在:
        1.交通组织方面:结合园区交通规划的逐步完善,不断优化展示区内外交通联系,使展馆到展园,展园到周边交通的联络更加明晰。
        2.展园布局层面:八个组团的布局模式基本延续下来,展园背景变化更加丰富,展园出入口和游赏动线紧密结合,通过合理布局,各个展园区位均好,为后续招展布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3.公共空间布局:公共空间的尺度得到优化,基本模式得到确定,为最终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017年6月
        第四版(实施版)经过专家论证,反复研讨,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2019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的五大规划理念:
        1.以人为本,景观优美 。公共空间绿荫华盖,两侧休憩设施充足,保障游人在舒适的绿荫下游园,随走随停。溪谷、微地形、广场等空间形态让游客在游展园的同时,体会到丰富的景观变化。
        2.内外联动,游线简洁。展区出入口链接主要展馆及外围主要交通动线,内部串联各个展园,展园出入口均面向公共空间。
        3.服务设施,分布合理。展区内部的服务设施涵盖综合服务区、临时服务点、休憩区等,满足游人餐饮、如厕和停留的需求。
        4.区位均好,便于布展。经过反复推敲,展园分布毗邻展馆、出入口、中心广场、背景林带等重要空间,形成了各个展园区位均好的布局模式,非常便于后期招展布展。
        5.内容充实,体验丰富。中华园艺展示区的公共空间与展园空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极大的充实了展示形式与内容,游人既可在展园中感受各地园艺精品,也可在公共空间的“园艺客厅”中落座,在同行广场遍赏各地奇石,从而使观展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公共区的景观核心——同行广场设计推演
        中华园艺展示区的中心空间,经反复研讨,被命名为“同行广场”,寓意中华民族同心同德,砥砺同行。
        最初,同行广场的“前身”方案为中华园艺舞台,即艺术装置“光电球”(下图),“光电球”既可以实时传输各地风土人情,也可播放短片介绍各地园艺发展成果,形成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中心舞台。
 
        后来,同行广场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展石成为了同行广场景观的重要元素,为表达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将长江、黄河的机理被引入场地,如此, 同行广场的主要造景元素得到了明确,开始了形式表达和文化表达层面的研究。
        在2016年底的方案中,确定展石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遴选捐赠。这一版方案的表达形式为“石+印”,展石要求做成印的形式,而展石的前方对应所属地的印刻,嵌入地面铺装。展石收头(类似印纽)的部位以各地代表花卉为主题创作装饰,印则可以结合趣味印刷,被游客带走留念。
        2017年初,随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同行广场设计方案再一次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细致研究展石的摆放方式、展石的大小及要求、长江、黄河及二十四节气的表达形式成了后面数月研究的课题。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长江黄河被引申为抽象的铺装构成,34块展石更加突出石材本身的自然美,展石以环形阵列的方式摆放,中心为24节气主题地雕,体现古老的中国智慧,表达节气、园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作为中华园艺展示区公共景观空间的核心,同行广场不仅将成为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展现各地奇石风采的重要舞台,也将成为展示华夏园艺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将忠实见证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共享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坚定决心。
        三、结束语
        2019北京世园会是继昆明世园会之后,中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型盛会,其规划和设计,凝聚、汇集了无数参与者的智慧与匠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发展和追求美丽生活的决心,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中华园艺展示区的布局和公共空间设计工作更是浓缩了无数的经验与智慧,在如何体现和谐发展、如何展示中国广袤的地域特色、如何将游赏与公共空间的布局相协调上做足了功夫。在新的发展时期,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理念将不断深入人心。而作为风景园林师,将继续秉承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的理念,持续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