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陈镜竹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热点,许多城市居民选择了独特的乡村游,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振兴。
        身份证号码:11010219901119xxxx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热点,许多城市居民选择了独特的乡村游,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振兴。人们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认识和对农村旅游的兴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增加。安全有特色的绿色农业已成为城市人的一种时尚消费。同时,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热门选择,研究人员应考虑如何从生态角度最好地规划和设计乡村旅游景观。项目位于福建省河源市连平县。这是一个线性绿道景观设计。依托河流,西起忠信镇,东至大湖镇,连接起一条30公里长的乡村慢行绿道。绿道的本质是把沿途的乡村风光和乡村景观作为一条旅游导线连接起来。在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将沿途所有的地块以慢行的方式连接和组织起来,引导外来游客到此,是最合适的方式。除了绿道的整体连接外,项目还需要对沿途的村庄和地块进行修缮改造,对现有闲置地块赋予新的功能和内容,为村庄提炼出深邃朴素的人文价值,使绿道成为一个纽带,交织串联起自然旅游和人文体验的多重内容。在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品质,就要唤醒土地的魅力,充分发挥土地的旅游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应充分尊重现状自然环境。在早期阶段,应进行充分的调查,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现场的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条件适宜、自然资源优渥的完整土地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一、规划设计理念
        人文提炼在精不在多,它应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避免同质化和扁平化。30公里的绿道,沿途历经数个村庄。其中,家训文化、忠信花灯文化、红色文化是拓展和凸显的主要亮点。这三种文化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它们的区位分布不会过于密集和靠近。它们可以与穿插放松的田园观光区相结合,提供更舒适的旅游节奏。从人的角度看,无论是外出郊游,还是寻古踏青,都是为了浸润心脾的享受,而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回到建设本身,寻找一块土地的人文文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坚持贴近土地的初衷,尊重它的真实面貌和可爱,不要用牵强的东西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同质化。
        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征求村民的意见。实际上,设计者往往缺乏对村民生活方式和民俗的知识和研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积极征求当地专家或组织者的意见,以便从村民那里收集大量的灵感来源,并合理地将其纳入乡村规划的设计中。通过更好地了解村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地域面貌,可与当地人一同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对民俗文化与地域风貌的保护;第二,体现设计的人性。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是确保景观设计给游客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风景旨在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且满足大多数人的观赏需求。
        2.优化空间资源。严格按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整合智能增长理论,采用疏密有致、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确定乡村景观空间的主要保护区、适当开发区和缓冲区,优化土地利用,减少空地,建立科学的生态景观。乡村旅游景观是村民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乡村旅游产品和游客的重要场所。村庄的集中应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其他旅游项目应与围绕村庄建立良性循环密切联系,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的潜在价值。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因此,特征空间的设计可以反映空间资源优化的特点。
        3.突出当地特点。设计师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的风景景观质量,主要体现在地理、文化和地方特色上,因此,设计者在规划和设计中必须时刻注重景观的在地性:首先,要充分利用具有当地特征的自然景观资源,尊重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并为景观设计选择当地材料;二是强调景观规划的科学遗产和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自然民俗,落实民俗文化,将人文脉络和景观资源纳入景观规划,通过促进传统文化和发展丰富地方景观。
        4.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绿色文明,它强调低碳资源的使用、低污染、低能耗和低碳资源的使用模式、改进能源使用和进一步开发新的能源规划和设计还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特色营造策略
        1.设计主题。旅游专题形象的设计可以帮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有更好的了解和迅速客观的评估。特色旅游的主题形象有利于促进和促进旅游目的地,积累旅游景观和优良的当地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农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农村旅游与城市和企业相似,有商业化和品牌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主题形象。其主要目的是将当地旅游资源、当地文化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以便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形象,提高乡村游客的吸引力。
        2.塑造当地风景。乡村建筑是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表现,也是当地文化习俗的自然载体。因此,当地建筑的设计必须严格符合当地建筑模型,重点是具有地理特征的建筑构件,建筑设计必须在布局、材料、构件等方面进行。
        三、设施完善策略
        1.基础设施服务。乡村道路交通系统构成乡村旅游的框架和联系点,连接景观,确保游客旅行畅通便捷,也为村民之间的日常往来提供便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道路交通也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的梳理与完善,不论对外来游客还是对村庄本身都有重大意义。改善旅游体验,促进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选择道路时,应尽量避免与自然景观发生冲突,并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破坏的影响。
        2.接待设施。旅游中心是乡村旅游的第一座印象建筑,通常位于乡村入口,设有信息和咨询中心、展览等,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还应履行某些人员群体和疏散职能,以确保旅游区的安全。近年来,商业活动很频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乡村旅游进行贸易谈判。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符合会议具体要求的设施,并拥有适当的通信设备。
        四、生态保护策略
        1.突出斑块控制。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中心吸引力,即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和周围环境。是游客享受和消费的重要场所。农村景观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在农村景观设计中,可利用单独的景观节点突出美化,辐射效应可用于保护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例如,我们可以在其系统中构建网络,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注意建设廊道。廊道是通往能源和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减少和吸收污染,从而形成了城乡保护圈。与此同时,预防洪水和减轻灾害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规划和设计农村景观时,应适当注意保护生态廊道。水系景观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水位的不同,河流段可以种植水杉和芦苇,以应对景观美化和防洪减灾。
        3.保护生态景观基质是主要的旅游景点关键地区,保护生态基质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生命线。生态基质主要指林地和农田的自然特征。目前,景观规划只涉及农田的工业配置,没有考虑到其潜在的生态价值。因此,规划设计可以是林地景观的一部分。
        有鉴于此,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规划和设计乡村旅游景观,可以为乡村旅游创造最具自身独特性地的品牌形象,优化当地自然美景的展示,促进当地旅游的良好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广大的潜在市场。
        参考文献:
        [1]李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9.
        [2]吴方.自然与人文景观在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中的开发与利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秦昱.环境设计在乡村旅游“农家乐”中的运用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4]李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