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路平 孙运良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那智能制造时代要求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专业优化课程,实践打造平台,技能锻炼素质,创新结合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引入智能制造类课程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改造实训设施和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为创新教育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锻炼技能素质,结合产业需求开展特色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21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那智能制造时代要求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专业优化课程,实践打造平台,技能锻炼素质,创新结合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引入智能制造类课程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更新改造实训设施和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为创新教育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比赛锻炼技能素质,结合产业需求开展特色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智能制造背景;职业教育改革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虽然大量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是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多行业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制造业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1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变化趋势
        智能制造发展至今,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定义。各国的倡议、规划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对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描述和解释。业内比较公认的“工业4.0”概念是针对德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的诠释。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工信部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这个界定比较科学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情、特色与趋势,突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
        2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2.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倡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数控技术专业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重点专业、智能制造基础专业,要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建设为纲,确立平台课程强基础、岗位课程明方向、拓展课程求发展的“平台课程+岗位方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根据智能制造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数字化制造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与技能、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按照“平台课程+岗位方向”思路分别构建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素质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课程与素质技能实践课程交叉,形成能力、素质与技能交融课程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分阶段融入能力技能课程体系,构建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平台课程+岗位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2智能化变革学习方式
        智能制造,既要关注“智能”技术与设备,也要关注“制造”能力的提升,更要关心这个产业生产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变革及其对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短期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智能制造将引发替代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效应,许多传统职业与岗位趋向消失,传统产业因转型升级而被替代,比如机器人的使用必然会给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传统岗位将消失。智能制造具有自感知、自决策和自执行等功能,一方面要替代许多岗位,另一方面产生许多新的岗位。智能制造的高效率和精准化,将大量替代处理简单、机械重复操作的岗位,但同时要求更多能胜任思考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的服务艺术及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来实现人—机对接。旧的职业与岗位消失,意味着旧的生产工艺知识的学习不再需要,而新的就业方向需要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另外,当智能制造大行其道之时,许多人可能会成为闲人,对这一部分人如何与机器人、与智能技术共处,如何在智能化时代高质量地生存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智能化也提高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门槛。

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推动教学从“教师、学生、课堂”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泛在学习方式。
        2.3智能制造视角下技术人才培养的途径
        针对当地本科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他们的教育模式定位越来越明确。大多数高校都在向应用和技能方向发展。然而,大学生在学校实际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招聘企业有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不能从大学或企业的角度来关注这一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合作,从智能制造的角度培养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通过有效措施改造先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积极创新改革,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确立塑造专业能力和开设贴近专业领域的课程的教学目标,丰富各种课程的实践内容,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通过本次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校企合作的优化,充分整合校企的不同优势,扩大多边合作,为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铺平道路。在高校理论教学中,企业紧跟市场需求的发展,相互融合。通过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提高大学人才的能力。技术人才培养的整体机制,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专业技能标准,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保证技术人才培养的输出路径。同时将高校毕业生,科研成果,创业创新成果带给行业,满足行业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
        2.4教学手段信息化
        随着目前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为传统的上课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电脑和手机就能直接学习授课任务及相关的学习视频。学生通过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学生可以针对实战过程中的疑问,随时查看网络平台相关内容,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查阅电子资料,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基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业机器人物料分拣工作站为任务,将课堂设计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针对机器人物料分拣工艺流程不容易理解,程序编写容易出错,操作练习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授课团队制作了微视频和编程动画,学生可课前学习,反复观看,并制作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仿真课程,学生可登录学习平台,观看视频,并查阅相关资料,实现线上线下自主学习,采用虚拟仿真软件,VR技术,把车间搬进了课堂,做到了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专业与职业相对接。课后,通过问卷星和在线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多元化评价。使学生实时观察自己的成绩与排名,有效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性。同时在考核基础上实现总结提升。同时,多元化评价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5创客类课程设置
        创客类课程包括创客专门课程、创客项目课程和创客专业课程,创客专门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基本技能;创客项目课程是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实践项目与创客项目相结合的方式,以撰写创客项目课程标准为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基本能力;创客专业课程是将创新实践项目融入专业综合课程,如典型零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结语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职业人才和智力支撑,使新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皋莲,耿哲.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20(11):24-27.
        [2]郭家田,曹晔.论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12):79-84.
        [3]徐小婷,徐冬冬.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类专业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2):121-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