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助力河湖长制开启智慧化河湖治理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唐文
[导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河湖长制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河湖管理措施,如强化红线约束,增大河湖资源利用率;推行联防联控,加强河湖水生态污染治理;统筹城乡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
        身份证件:45032419881219XXXX
        摘要:本文论述了河湖长制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河湖管理措施,如强化红线约束,增大河湖资源利用率;推行联防联控,加强河湖水生态污染治理;统筹城乡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河湖长制;河湖管理模式;创新
        新时期,针对河湖长制,相关部门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与六中全会会议精神,深度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五位一体”战略发展布局,全面推进“四个全面”规划发展策略,将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污染、加强水生态环境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品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作为核心目标,以期建立健全的河湖维护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划分,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1、创新河湖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红线约束,增大河湖资源综合利用率。众所周知,河湖因水而成,充沛的水量、高标准的水质、丰富的水产生物,是维持河湖生态系统稳定运转的必要条件。各地区的河湖保护工作必须将节水护水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增大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再者,全面推行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加大重点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力度,实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且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限制耗水指标较高的工程项目,从根源上杜绝水资源过度浪费,保证河湖充分发挥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第二,推行联防联控,加强河湖水生态污染治理。当前,基层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污染反映强烈,需要引起各基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的水污染问题集中体现在水域内部,而根源在于河湖岸坡。为此,相关人员需编制完整可行的水污染防治计划,推行联防联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排查河湖污染源,统筹治理工矿企业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与城镇生活污染。合理规划水域功能区,加大动态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河湖排污总量,从而改善河湖水体品质,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平衡。
        第三,统筹城乡水域,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品质。从某种角度来说,优质的水生态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也是惠及民生的重要物资。各地方的河湖保护管理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全面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品质。建立健全的河湖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机制、河湖水生态环境污染预警响应机制,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增强水资源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另外,全面贯彻城乡规划发展战略,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大农村河塘治理力度,以期打造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型城市,建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美丽乡村。
        第四,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系河湖水生态系统平衡。从本质上来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地方需全面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维系河湖水生态系统平衡。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自然河湖与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进行保护,在空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工作,为河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再者,全面开展河湖水生态环境评估工作,注重河湖水系连通,最大程度的提高水生态环境容纳量。全面推行河湖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河湖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力度。且加强水土流失监督管理与综合治理,全面建设小型生态流域,打造河湖绿色生态廊道。
        第五,全面落实责任体制。各地方严格执行河湖长制管理制度,优化调整管理措施。各省党委、市党委需分级分段设立河长。各级河长要恪尽己责,积极协调处理河湖保护管理环节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管理问题,促进各区域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工作,从根源上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河湖管理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行政执法制度,进而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整合,加强河湖保护管理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硬件设施管理与投资经费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构建河湖监管巡查制度,从根源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以促进河湖管理的良好运转。


        第七,大力开展考核工作,推行问责机制。根据各区段河湖存在的重点问题,推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按照由上至下的职能次序,县级以上河长负责对管辖区域的河长,以及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参考指标。再者,全面推行河湖水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针对造成河湖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依法追责,同时,根据生态损害的程度实施惩处。
        2、河长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1加强水污染防治
        “河长制”的实行,对水污染防治具有推进作用。“河长”要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加强污水防治工作,使水生态质量大大改善。以水生态为核心,统筹水上、岸上等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另外,“河长制”需要建立相关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进一步保障了水生态环境系统。
        2.2 加强水环境治理
        “河长”是需要负责对水环境质量的管理工作,需要将水功能区进行划分来确定水体的水质,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通过制定河流水质达标行动,使其各河流水源地环境得到保护,并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等列入工作当中。通过“河长制”及因地制宜的建设手段,改善水生态岸线实现达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等目标,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2.3 加强水生态修复
        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7.5%。推进全市水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水产放养规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实施河道保洁全覆盖。推进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初步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基本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使跨市县、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
        2.4加强河道及附近水域的疏浚工作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江河湖海众多,自然环境各异,很多河流不仅是当地的主要水源,承担着城市、城镇供水的重任,还对当地的水资源调节、灌溉、航运、养殖、供电等具有重大作用。河道是否合理,关系着当地的防洪抗洪工作顺利与否,也关系着河流及附近水域能不能发挥最大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河长制”实施后,很多地方的河长对所辖的河流及分工水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河道的合理性、实用性、存在的隐患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分析,大力开展河道的疏浚工作,对不合理的河道积极进行改道等,极大地提高了河流及附近水域的服务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贯彻河湖长制战略指导思想的大环境背景下,各地区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河湖管理措施,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品质,维系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此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红梅,黄拥军,戴贵爽.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10)
        [2]熊春茂,张笑天,李先耀,廖伟.湖北打造湖长制升级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7(10)
        [3]刘渝.湖北省湖泊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水利.2016(08)
        [4]熊春茂,张笑天,赵敏,姜俊涛.关于生态湖泊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