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1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性假设和组织行为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态势进行综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人的人性假设——“无为人”的人性假设。本文在依循公共组织发展规律基础上构建了服务组织行为模型,并分别从组织目的、组织宗旨、组织关键、组织方式、组织保证、组织职能和组织对象七个方面对和谐组织行为模型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无为;服务;人性假设;组织行为模型
1、问题的提出
人性假设及其与之相应的组织行为模型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1]。经济人假设启示我们要关注经济因素,满足组织成员的物质需求。社会人假设强调情感关系需求。自我实现人假设重视自我价值、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以及高峰体验。最新管理中非常强调善治和权变,强调要构建组织最卓越的文化,来带领组织走向卓越的成就。这些都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组织行为模型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务组织行为模型、参与组织行为模型、自主组织行为模型乃至于最新的全面软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这些模型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模型一定是中国的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组织的行为模型。面对着新时代,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才能使公共组织行为模型满足时代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
2、“无为人”人性假设的提出
“无为而治”其实是包括儒家、道家等在内的众多学派治道的共同追求和中心命题[2]。宇宙万事万物皆由道而生,又因为道而存在。“道”不仅仅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也是因为“道”的潜移默化,人世间才变得多姿多彩[3]。可见,人们所追求的“无为”不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而是顺应万事万物的规律,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无为”而致有为。
从人性出发谈“无为”也是如此。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动物,会通过将主观作用于客观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然而人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依循万事万物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3、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构建
“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已经提出很多年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实践下也初见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服务”一词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民众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下面笔者就从组织目的、组织宗旨、组织关键、组织方式、组织保证、组织职能和组织对象七个方面来对服务组织行为模型进行具体阐述。公共组织行为模型设计的操作示意图如图1:
.png)
图1.公共组织行为模型设计的操作示意图
组织行为模型设计的步骤如图2:
.png)
图2.组织行为模型设计步骤图
无为人假设——服务组织行为模式如图3:
.png)
图3.无为人假设——服务组织行为模式
3.1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目的:有效管理,服务公众
要构建科学的公共组织行为模型,首先要明确组织的目的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服务。公共组织行为由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组成。因此服务组织模型的目的即为对内有效管理,对外服务公众,实现有效管理。
3.2 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对象:公务人员、社会大众
我们通常讲的公共组织活动主要是指发生在所谓“公域”或者“第三域”的一些活动。公共组织行为既包括公共组织对自身进行组织的行为,又包括公共组织运用组织行为参与公共领域的行为。可见组织对象既包括内部的公务人员,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大众。
3.3 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宗旨:以人为本,顺势激励
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这点从社会增长理论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也体现出来,人力资源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中国当代的国情,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下我国的“道”,中国历史上十分讲求天人合一、顺道而为,因此要谋求组织的发展,就要顺应时势,以人为本,充分激发人的能动性。
3.4 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关键:攻心为上、安心治心
由于组织宗旨是以人为本,顺势激励。因此组织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积极性。正如“无为人”人性假设所指出的,“无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极不作为,而是要把握规律,有效的对成员进行激励。对成员的管理既可以选择“硬”的一套或“软”的一套,依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发自内心的为组织发展踊跃建言献策,积极工作。
3.5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方式:服务至上,培育环境
服务至上,指的是组织内部的凝神聚气、和谐的氛围。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组织需要实时的做出改变去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服务可以给予成员工作上的便利,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并且能够遵循组织行为的“道”,掌握组织行为的“术”,衍生出适合自己的“务”,从而更好地推动组织的发展。
3.6 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保证:把握规律,顺道而为
要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要把握组织发展的各种内在规律,并且依循这些规律办事。老子在提出“无心作为”之后,又提出了“无为”的思想。他所谓的“无为”是对“道”的追寻,即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事情发展的逻辑去做事,最终实现“无为而为”[4]。“道”的性能、法则是自然而然,这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运行、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5]。
3.7 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的组织职能:服务、激励
公共组织的职能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公共组织行为模型中既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人际关系有效协调,又要避免将组织的重心全放在人际关系上,应当建立起一套制度规范,在激发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同时,又要保证成员的行为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实施。因此一方面组织要致力于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以人为本。同时也要通过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等的建立来激励员工。从而更好的履行公共组织赋予管理者的职能,推动组织良性发展。
4、总结
以上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无为”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以及所构建的服务组织行为模型。笔者希望能够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寻找现代管理的解决之道,但与此同时 提出的“无为人”假设也并不成熟,希望可以通过后续的继续探索和努力来弥补理论上的不成熟和缺陷。
参考文献:
[1]张真,祝小宁.基于“中庸人”假设的和谐组织行为模型构建研究[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3:4.
[2]毋小利.“君子不器”与“无为而治”——由两个关键词解读《论语·侍坐》篇[J].语文建设,2020(07):48-52.
[3]龙晓敏.《老子》“道” “德”无为”内在联系论述[J].学理论,2019(12):54-56.
[4]王海燕.守道者,德行自来——论韩非对《老子》第三十八章的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4):58-61.
[5]王西平.论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J].人文杂志,2020(0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