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张楠
[导读] 摘要:目前,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中隧道工程占比越来越大,地质围岩情况越来越复杂,在整个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由于设计深度不足,技术措施不合理、施工方法不当、施工工艺不到位、现场管理薄弱等环节的诸多问题,隧道坍方、作业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
        辽宁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目前,随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中隧道工程占比越来越大,地质围岩情况越来越复杂,在整个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由于设计深度不足,技术措施不合理、施工方法不当、施工工艺不到位、现场管理薄弱等环节的诸多问题,隧道坍方、作业人员伤亡等事故时有发生。一般以页岩、泥岩、片岩、炭质岩、千枚岩等为代表的软质岩地层,由于其强度低、稳定性差,开挖暴露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尤其是深埋地段受高应力影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塌方。某隧道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系老岭山脉西南段的南侧,鸭绿江西北部,地质情况复杂。重点阐述了隧道塌方的实际情况及处理措施,指出了对断层破碎带、中风化花岗斑岩Ⅳ级、Ⅴ级围岩级别确定的重要性,为位于北寒、冰冻地区通过复杂地质地段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公路隧道;塌方处理;技术运用
        引言
        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榻、侧壁滑动,甚至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一、隧道工程对塌方段的处理措施
        1.1 塌方情况简介
        由于隧道左、右幅围岩受隧道地质情况与原设计不符,且破碎、夹泥、围岩突变性强、渗漏水现象较频繁,在施工过程经常发生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塌方。某日,右洞安全、质量巡查人员发现RK2+254段落初期喷射混凝土出现裂纹;早晨8:00,RK2+254段出现塌方,工字钢、锚杆、超前、钢筋网等全部损坏,大量土石掉落、堆积;随后从RK2+254-RK2+270段发生大范围的垮塌,直至18:00时,塌方体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经现场目测,塌方范围为RK2+254~RK2+270段落的塌方量约1000m³,塌方物为泥土夹杂块石和巨石,现场查看有巨石对钢拱架造成破坏,塌方导致此段落范围内初支拱架断裂、变形,由于发现及时,现场未造成人员伤亡。
        1.2 塌方段实际与原设计对比情况
        RK2+254~RK2+270段顶板埋深约70米,围岩为中风化花岗斑岩,结构面发育,结合好,块状结构岩体较破碎,岩质较坚硬,Rc=56.52Mpa,Kv=0.45,(BQ)=352。地下水位高于隧道顶板,洞壁潮湿滴水,围岩属Ⅳ级围岩,原设计衬砌型式为JJ4。实际开挖后未发生变更。
        1.3 现场采取的塌方处理方案
        1、塌方段的反压处理
        为了抑制塌方继续扩大,对RK2+254~RK2+270段落整体进行回填反压处理,保护既有成型初支,避免已完成初支下沉、开裂侵占二衬结构厚度。回填反压体采用土石质洞渣,有利于塌体稳定及支撑既有成型初支,回填的洞渣由自卸车从洞外运至塌方现场,用装载机和挖掘机联合作业反压回填。从RK2+254~RK2+270段处开始回填反压,正面修成三级台阶作业平台,边坡坡顶至RK2+254~RK2+270段拱顶处,坡比为1:1以利于坡面稳定,中间设置工作平台。完毕后对反压体表面进行C25混凝土的喷射,形成整体封闭稳定结构,对塌方围岩和既有初支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再次滑塌,为下步注浆工作提前做准备。
        2、塌方段的注浆处理
        对RK2+254~RK2+270段落回填反压体、塌方体等采用Φ42*3.5mm小导管注浆固结,并对该段落左侧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小导管长度为L=6m,间距100*100cm(环*纵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人工搭设作业平台,注浆从RK2+254~RK2+270左侧拱脚开始至拱顶处,采用单液浆注浆机,浆液水灰比为1:0.6,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
        3、塌方段主体反压和注浆处理
        对RK2+254~RK2+270段落,逐步进行回填反压,再对反压体表面和左侧空腔进行C25混凝土的喷射,使其表面形成封闭板结的整体。然后采用Φ42*3.5mm小导管注浆固结,并对该段落左侧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小导管长度为L=6m,间距100*100cm(环*纵布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注浆从RK2+254~RK2+270左侧下导开始至拱顶位置,全部进行注浆加固。
        4、塌方段主体换拱的处理
        待前段注浆完毕,浆液达到预期强度,整体稳定。将RK2+254~RK2+270段落左侧已严重变形的钢拱架全部逐榀逐单元更换。
        1)在RK2+254~RK2+270段落拱顶中心右侧1m处、右侧中导处位置竖向支立20a的工字钢做临时稳固支撑;RK2+254~RK2+270段落掘进换拱时,采用三台阶开挖。
        2)具体步骤:先将RK2+254~RK2+270左侧拱顶a单元工字钢更换,并用锁脚小导管锁住本单元钢拱架,再注浆加固。然后更换左侧b单元工字钢,并用锁脚小导管锁住本单元钢拱架,再注浆加固。最后更换左侧c单元的工字钢。RK2+254~RK2+270段落工字钢间距为80cm/每榀。在换拱过程中,加强对右侧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如发现初支有侵占二衬轮廓线的情况,需与右侧同截面同时进行逐榀、逐单元更换。
        5、隧道左侧塌腔的处理
        1)对左侧塌腔体表面喷射15cm厚C25混凝土作为塌腔体的护壁,稳定加固防止再次继续掉落碎石。
        2)在塌腔体底部,隧道喷射混凝土轮廓线外用模版支撑,浇筑一层10cm厚C20混凝土,作为塌腔体的底部支撑;在接近拱顶处预留50*50cm窗口,便于下一步施工。
        3)塌腔体内部将注入轻质材料(炉灰渣或矿粉),将泵送管从预留口处伸入至塌腔体顶部距离1.5~2.0m处,泵送轻质材料回填。
        4)回填完毕后,封堵预留口此处塌腔处理完毕。
        6、塌方段监控量测的控制
        施工处理时,加设了监控量测测点,共设置8个断面,每个断面共测8条测线。根据量测记录绘制出的各个断面的净孔变位—时间曲线显示。在塌方处理的过程每个2、4、6小时进行数据监控,确保措施有效,为质量和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撑数据。
        7、塌方段洞顶原地面的观测和处理措施
        项目测量队根据实际塌方范围,在洞顶原地面附近加设了监控量测测点,共设置8个断面,每个断面共测8条测线。根据量测记录绘制出的各个断面的沉降曲线显示。原地面的沉陷范围。为防止发生二次灾害,将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原地面塌腔上面,布置打钻10~15个直径10cm的孔井,喷入混凝土或轻质材料,回填塌方腔体。
        2.隧道塌方处理施工工艺
        图 3.1-1施工工艺流程
       
        3.隧道洞身初期支护要点
        1、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并根据工程水文地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各部台阶长度或施工方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及早封闭成环,保证施工安全。
        2、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按设计要求做好超前支护,防止围岩松弛,保证隧道开挖安全。在断层、破碎带、浅埋段等自稳性较差或富水地层中,超前支护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强。
        3、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机械开挖为主,必要时辅以弱爆破。
        2)弧形导坑应沿开挖轮廓线环向开挖,预留核心土,开挖后及时支护。
        3)其他分步平行开挖,平行施做初期支护,各分部初期支护衔接紧密,及时封闭成环。
        4)仰拱紧跟下台阶,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
        5)施工过程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保证施工安全。
        6)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防止地下水浸泡拱墙脚基础。
        4、超前地质预报与勘探
        及时进行隧道围岩级别的超前地质预报观测,并对掌子面进行勘探钻孔,准确的掌握前方隧道岩体的岩性、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结束语
        隧道施工中,必须加强对围岩的观察,掌握地质构造变化的规律,做好地质超前预报。隧道一旦出现塌方迹象时,必须尽快制定临时处理方法,短进尺,慢进尺,使支护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再进行下一环施工,并组织精干队伍抓紧进行处理,防止塌方蔓延、扩大。第一时间封闭现场,进行全面的排查,塌方体就行回填土反压,控制进一步塌方。隧道塌方处理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作业,处理方法也很多,需根据塌方的规模、部位、具体情况而确定。
        参考文献:
        [1]JTGT 3660-2020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20年
        [2]刘高锋。隧道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防护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3]郭立军。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施工方法优化[J].铁道建筑,2017,
        [4]李瑞军。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