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
广州工程总承包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由于传统的建造方式技术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材料消耗量大、人工劳动强度大及建设周期长,已不能适应现代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要求,而装配式建筑工程代表着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先进方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推进工程建造向工业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创新。装配式建筑市场前景一片广阔,但是其管理模式、工程质量、成本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面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施工企业要打破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之间的藩篱,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前行。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创新
引言
装配式建筑具备设计多样化、功能现代化、制造工业化等优点,同时在提高建筑品质、降低成本和绿色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大力推进装配式建造已成为建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配式建筑是涵盖了设计集成化、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的系统工程,突破了传统建造方式中设计、生产、施工各自为战的局面,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并将装配式建筑与工程总承包深度融合,二者协同发挥综合效益。
1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意义
1.1提升建筑施工效率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墙板及预制叠合板等都是工业化生产、现场拼装完成。通过PC构件工业化生产,省掉了相应的现场施工流程;采用机械安装,大幅减少了施工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工人数量,甚至省去了砌筑和抹灰的工序;并且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建造速度快,大大缩短了整体工期,减少现场劳动力,提升了施工效率。
1.2促进绿色建筑发展
装配式建筑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其循环经济特征显著,由于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了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节约了木材资源;预制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式施工,有效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大幅度减少了建筑垃圾和污水的排放,减轻了噪声污染并且减少了有害气体及粉尘排放,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各种不良影响,因此更环保,符合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及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2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
2.1管理模式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统筹两个“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二者缺一不可。但在推进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通常被认为是新技术,更多注重技术创新,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视不够,多数装配式建设项目依然沿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思维来管理装配式项目,造成设计、制造、施工三个环节各自为战,始终处于分割状态,不仅造成管理界面不够清晰,也阻碍了施工工期,最重要的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难以实现设计-施工协调管理,更不利于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的目标。所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仅要关注装配式建筑技术问题,更要深化管理模式,寻求适合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方法,解决管理模式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困窘。
2.2施工成本偏高
按照预期,装配式建筑相比较传统建筑应当是“又快又好又省”的建造方式,就目前的施工现状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平米造价要比传统建筑方式高出10%。尤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主体结构预制率越高,相对应的施工成本就越高,有些工程现浇和装配并行作业会造成施工成本不降反增,异形构建运输吊装、施工难度大也会造成施工和管理成本增加。问题的症结在于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思维来管理装配式项目,设计、制造、施工三大环节各自为战,基本没有协同,构件缺少统一规范,模具重复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工业生产线可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优势发挥不出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经济上来讲,装配式建筑很难体现先进性。
2.3建筑质量问题
装配式建筑需要用制造业的思维“制造”建筑,通盘考虑整个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但现在的市场情况是在用传统的施工思路做装配式建筑,绝大部分业主将设计、制造、施工发包给不同的单位,虽然最后分别完成了任务,但是会产生质量问题,如构件和现浇部分结合的可靠性问题、构件和构件之间的接缝处理问题、构件安装定位的精确性问题。从房屋性能角度来讲,装配式建筑存在渗漏、隔声差以及外墙胶的耐久性差等问题,从抗震角度讲,国内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无法与现浇相比,装配式建筑很难体现质量先进性。
2.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装配式建筑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集成,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人才稀缺,缺少一批懂工业化技术并熟悉装配式建筑的专业型人才。设计团队缺少系统思维和现场总装知识,设计不顾PC构件生产的合理性以及现场总装的可实现性,简单而分割的非系统思维,造成了工厂制造环节极其复杂,且现场装配环节大量浪费;一线操作工人尚未形成稳定产业队伍,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对工人的培训不愿意过多投入,从而难以整体提升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所需的优质劳动力严重匮乏,进一步影响建筑技术和建筑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
3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的对策
3.1深化完善管理模式
工程EPC总承包模式是一种适应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特点的承发包模式,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利益主体,能全局性的配置资源、高效的使用资源,打通全产业链壁垒,化解各自为政、无责任主体、一盘散沙的困局,将工程建设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技术系统集成和管理协同高效,使资源优化、整体效益最大化,体现装配式建造的综合优势,完成建筑业变革,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3.2促进建造成本降低
充分发挥工程EPC总承包模式全产业链的优势及其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集成及协同管理作用,统筹各专业和环节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通过优化总体设计,对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避免管理界面不够清晰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大幅度减少各环节的浪费和冲突,节省人工,减少返工,真正的从管理要效益。
3.3推动建造质量提高
一是按照工程EPC总承包方式进行工程分包,让真正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商来承接项目,从源头上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二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必须大力培育自身的前期统筹设计能力,将所有问题和困难在项目设计阶段全部解决;三是在设计环节做好符合装配式建筑特点的合理化设计,充分考虑构件生产的合理性和现场总装的可实现性;四是在生产和施工环节做好质量控制措施;五是在验收环节做好监督并加快检测技术研发。
3.4构建人才支持力量
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产业深度融合,深度对接行业的新方向、新技术,按照装配式建筑的生产、管理、使用三种类型,必须着力培养一批懂设计、懂施工、懂管理、懂采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应用型装配化产业人才,一是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重点是督促设计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构件生产的培训,切实形成有效整合项目设计、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等环节的全过程建设管理能力;三是要加强对生产人员和现场施工安装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增强责任心为出发点,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力度。
结束语
鼓励各方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现状:装配式建筑投入门槛较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人才、资金投入能力。面对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在装配式起步阶段,应采取“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完善管理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出强大而真实的市场需求,激荡起相关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成本和工期低于传统建筑、性能和品质优于传统建筑,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又省”,从而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宝安.实行EPC总承包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施工企业管理》,2018(09)
[2]訚军.如何看待当前的热火朝天和主要短板.《施工企业管理》,2018(09)
[3]彭彤.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队伍的思考.《施工企业管理》,2018(09)
[4]李永顺.回丽丽当前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施工企业管理》,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