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60
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是十分庞大。如何将这些建筑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材料,并且充分利用到道路工程建设中,减少道路施工的成本支出,增加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围绕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相关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应用分析;
前言
我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对施工材料需求量增加,近年来强调绿色化生产,将建筑垃圾制作为再生材料,应用于道路工程中,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更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根据我国关于建筑垃圾排放量的粗略统计,至2020年底,建筑垃圾排放量将接近于40亿吨,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沉重负担。将建筑垃圾作为再生材料应用干道路施工中,能够减轻环境负担,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工艺
废弃混凝土处理;使用不同组合设备,包括传送设备、筛分设备以及破碎设备等进行混凝土再生加工,将混凝土中木块、钢筋、石膏以及玻璃等杂质清理,完成混凝土的净化。但这种工艺并不适用于混凝土和砖块混杂的垃圾中,很难将杂物清理干净。烘干筛分分级∶使用填充型加热烘干装置,按照烘于、破碎、筛分等程序操作,在300℃高温下处理材料,降低材料含水量,并恢复集料活性,重新获得高强度集料。转筒式烘干碾压;鄂破机粗破强度不足320MPa的物料,使用烘干设备进一步处理,经过分离、分筛以及碾压处理,进行烘干碾压处理。分筛分类;经过对建筑垃圾的破碎、风选以及筛分,将物料破碎为小粒径、高强度的物料颗粒,将建筑垃圾中废旧钢筋、细铁丝等金属物质和塑料等材料剔除,从而获得再生材料。除尘处理;使用振筛除尘工艺,将建筑垃圾中泥土清除干净。同时利用喷淋除尘系统控制扬尘。若集料对于洁净度有较高要求,需要筛分后再次冲洗,以提高材料的纯净度。
二、建筑垃圾处理不当的危害及重要性
1.第一,建筑工程周期长、工艺复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并且数量庞大。而在处理这些建筑垃圾的时候,如果随意堆放,或者将其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填埋、焚烧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极可能会造成灰尘满天飞扬、垃圾遗落等情况,从而影响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并且对城市绿色景观带造成一定的破坏。第二。如果选择露天堆放建筑垃圾,但是没有认真选择垃圾堆放的地点,造成建筑垃圾无法有效填埋、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地面塌陷,影响到人们的正常道路出行。其次,如果将垃圾堆放在水沟、水渠等位置附近,会影响到地表排水的泄洪、水体的调蓄能力,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第三,将建筑垃圾运往其他处理地点的时候,路程一般较远,需要耗损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2.重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运用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生产中,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为砂石,砂石具备了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泛的优势,因此,人们对于砂石的需求量十分大,会大量开采砂石,久而久之,砂石的资源也会慢慢趋于枯竭。因此,如何寻找新的建筑材料来替代砂石,也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数量庞大,无论是堆积存放还是填埋处理,都具有较大难度,并且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力。所以,基于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建筑垃圾进行特殊化处理,成为砂石的替代者。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砂石资源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存放、运输、处理等难度,也推动了建筑行业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
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而言,将建筑垃圾替代砂石运用到公路工程特殊地基处理阶段,不仅仅减少了成本支出,增加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利用,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具有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现实意义。
三、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1.基层施工
在选择再生材料时,需要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级配的材料,对钢筋、塑料和木屑等含量严格控制,同时考虑到混凝十块含量对建筑垃圾产生的影响,控制材料的压碎值。密切观察再生材料中针片状材料的含量,从而保证公路使用阶段的功能,提高行车安全性。根据我国道路施工技术规则,要求基层集料粒径最大值不超过31.5mm,底基层粒径最大值不能超过37.5mm。在基层施工中应用再生材料,首先要尽量减少杂质,将杂物含量控制在0.1%之内。基层施工对于碎石和砾石压碎值有一定要求。一般情况下二级及以下公路压碎值≤35%,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压碎值≤26%。若再生材料满足上述要求,即可在道路基层施工中应用。为确认基层材料的配合比,可进行击实试验确定。根据资料显示,在水泥含量相同时,随着再生,混合料含量的增加,基层抗压强度在不断减小。但振动成型混合料强度高于静压成型混合料。相反地,在同等再生材料含量下,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基层抗压强度也不断增加。且振动成型混合料强度高于静压成型混合料。可见可选择振动成型混合料,提高材料抗压强度。确定再生材料的含量,还需要进行压碎值试验,确定掺量范围,初步选择水泥剂量,对五种混合料进行强度试验,确定抗压强度满足掺量范围。
2.性能分析
在混合料构成相同时,随着龄期增加抗压强度增加,未水化水泥颗粒逐渐水化后,和集料充分结合,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在级配相同情况下,增加水泥含量增加,材料强度随之增加。水泥材料回弹模量受到材料模量、反应生成物模量以及结构等因素影响。混合料随着胶结料形成逐渐提高强度,让材料整体结构得到加强。由于再生材料压碎值较大,强度低,若采取科学合理的压碎值,可提高再生强度值。增加再生材料含量,混合料抗冻性能会出现降低,由于再生材料孔隙多,造成混合料孔隙多,吸水率也就增加,造成抗冻性能降低。由于再生材料表面存在水泥砂浆,提高了细集料含量,受到动力压力细集料增多,冲刷损失增大,可见再生材料含量越多,抗冲刷能力越弱。
3.施工工艺
先拌和混合料,先对再生材料洒水闷料,使用装载机充分翻拌后,保证再生材料饱水,拌合前对集料含水率进行检查,计算出施工加水量。通过对比碾压方案,给再生材料碾压设定碾压方案。初压使用双钢轮压路机,控制速度为1.5~1.7km/h,采取前静后振方式碾压,重复碾压2遍。复压使用单钢轮压路机,控制速度为1.8~2.2km/h,按照1遍弱振、4遍强振、1遍弱振的方法碾压,碾压6遍。终压使用胶轮压路机,控制碾压速度为1.5~1.7km/h,静压2遍。施工期间严格实施质量检查,在加工厂取样再生材料,每1000m2检测一次。跟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查。每班组检查香一次级配,要求现场取样,使用4.75mm筛孔,余量小于3%。注意进行集料压碎值的观察,随时进行取样检查。拌和材料、碾压施工以及碾压前进行材料含水率的检查,含水率误差控制在1%。使用核子密度仪进行压实度检香,每个作业段进行检查,要求基层压实度达到98%以上。养生期间钻芯取样,检查材料的完整性,是否存在松散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建筑垃圾作为再生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后制作为再生材料,应用于道路工程中,能够满足道路工程的施工需要,并减轻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重复利用施工材料可保护生态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降低道路施工成本,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颜凡,金强,王文君,于纵达,等.钢渣协同建筑再生骨料制备透水材料[J].中国建材科技,2020,29(05):46-48.
[2]邓立贤,钱雕,刘康宁.基于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的生态型超高性能混凝土设计研究[J].节能,2020,39(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