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峰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概念的提出,国家加大了在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投入,虽然如此,我国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在长期内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全域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思路限制,总体的治理效果明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在未来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探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的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思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全域;土地整治;生态修复
乡村振兴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的提出,使得国家对土地整治、生态修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应转变其思路和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更为先进、可行的途径,以保障生态修复效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各个地区都要致力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构建,以充分通过相应的生态要素融合来促进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对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内在要求
1.1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的构建是以区域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作为指导,将存在大小、形状等差异的各种景观要素以一定的规律排列和组合起来,重点进行景观组成类型、数目和空间分布、配置等的优化。对区域生态网络而言,景观格局的优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通过科学的景观格局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在区域内构建安全有序的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内包含的景观要素非常多,尤其是对于流域、区域等这部分大尺度的景观要素而言,在优化和使用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构建[1]。在常规的生态环境问题处理中,更多地采用的是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处理的方式,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的把控,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更为强调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力求构建林地、草地、河流、湖泊、农田等全部要素相互协调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的关注性更强,为达到良好的景观格局优化效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应结合各个景观要素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做好各个景观要素的科学布置。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作为当前的一个先进理念,很多地区都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为促进这类项目最佳的实施效果,在景观格局的优化方面,都在积极整合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等要素,通过景观综合管理方式,形成独特的景观生态单元。
1.2构建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在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对于生态系统结构构建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构建方式,来进行区域生态系统的优化和调整。对生态系统而言,生态系统结构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最为理想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结构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呈现出稳定、有序的状态,人员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经由生态系统组成要素、格局方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些微调整,使得其能够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2]。在常规的生态修复工程中,钢筋、水泥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应用较多,工程方式和这些材料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干扰,景观异质性降低。随着人们自然生态理念的增强,仿自然生态设计的理念日渐提出,且在很多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仿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时,更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自然模拟方式,也就可以更为精准的解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矛盾。比如,在排洪水道的设计中,首先应该在排洪水道和蓄水需求达成的基础上,使得水道的凸岸、凹岸、浅滩等呈现出自然分布的形态,做好当地乡土植物、石材等的科学选用。
1.3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在的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同样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动态演化等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突出特点,经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概念的应用,可以使得生态系统更符合区域的发展全貌,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矛盾,提升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服务水平。由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的先进性,为发挥这一理念的优势,应注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
2.山水林田湖草理念下全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思路
2.1以系统治理观持续推进流域治理提质增效
在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时,如果引入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治理观,积极通过这一概念的使用来促进流域治理的变革,最大程度上以小流域作为单元来进行水土保持和治理,预防水土流失问题,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目标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任何区域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推进中,都应该始终以自然规律作为前提,遵循系统发展观,通过系统思维的融入和综合治理手段的应用来提升治理成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在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全国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总体趋好,但因为部分地区的发展思路受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水环境恶化明显,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加剧了生态修复和治理的难度[3]。针对这一现状,很多地区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新模式,进行了这一新模式试点工作,随着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一新模式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小流域治理迈向了升级阶段。
但因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巨大限制,小流域治理同样需以区域特点和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以形成绿色产业型、生态休闲型、水源保护型等多种模式相协调的治理机制,以系统治理观作为指导,推进流域治理的提质增效。
2.2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下的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工作并非是单一性的工作,而是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有效结合起来,以通过各项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来推进区域产业的总体发展。以某地区为例,在其经济体系中,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在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应用于生态修复以后,应注重从产业价值链选择,适当延长第一产业的产业链条,提高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整合区域内的全部资源来进行价值创造,充分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协同。
2.3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管控方面
传统的发展观念下,无论是土地整治还是生态修复工作,都由于观念的滞后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使在当下观念日渐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们还依旧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4]。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推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理念的推广和宣传,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有关人员充分意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重要作用,积极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与系统性概念等充分结合起来,在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同时融入这些新理念,并在实施的全过程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全过程管控,鼓励全员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2.4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在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应用时,因为其涉及的工作内容多、范围广,为有效发挥这一理念的优势,有关部门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的完善,发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作用,用制度来约束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全面促进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工作变革。各个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进行中,应通过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的完善,来发挥管理机制的带动作用,逐步在工作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监管体系,协调多个主体和力量来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原先的监管体系下,在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很多部门之间呈现相互独立的状态,无法保持各自之间的工作配合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因为更为强调系统性概念,使得在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整合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到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并通过层层的责任细分和落实来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建设水平。如果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应同步建立联合机制,定期对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相关问题加以交流,制定最佳的问题解决对策,经由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责任落实,提升每个岗位上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2.5生产建设活动侵蚀土地的生态系统维护
部分地区为农业生产区,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大面积陡坡耕地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土地退化现象明显,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对于这部分土地退化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其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重点性工作,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建设概念来进行相应的路径变革[5]。近年来,山地丘陵区高原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在不断的创新中,坡地经济果林的开发规模有所扩大,虽然这部分生产活动和趋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产值,但对地表土壤的扰动非常大,且对地表植被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此现象是山水林地湖草系统中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难点。根据我国相关的数据调查,仅仅在十一五期间,农业开发类生产活动对地表扰动、植被破坏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面积就高达553.8hm2,水土流失严重,在未来的工作进行中,应注重对生产建设活动侵蚀土地的保护、恢复和治理。
针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引起的土地破坏,有关部门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应从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严禁全面开垦,对于坡地上应适当预留一定的空间,给林草植被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水源,在生产活动方式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对土地扰动相对较小的方式,以避免由于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整地和种植方式的选择上,应始终沿着等高线的水平方向来种植,避免纵向冲刷形成侵蚀沟。
结束语:
近年来,山水林地湖草试点工作已然在很多地区开展,由于这一系统理念的先进性,当下的全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中,应积极通过山水林地湖草系统概念的融入,来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仕超,周仪琪,李英杰,熊熙,文可可.基于DPSIRM模型的全域综合整治前后山水林田湖草村健康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05):45-58.
[2]宫清华,张虹鸥,叶玉瑶,袁少雄.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09):2176-2188.
[3]曾春春,王子坚,余丰梅,曾祥添.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尤溪闽湖和将乐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4):1-10.
[4]钟业喜,邵海雁,徐晨璐,冯兴华.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展与展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1):95-101.
[5]罗明,于恩逸,周妍,应凌霄,王军,吴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布局及技术策略[J].生态学报,2019,39(23):8692-8701.
[6]王波,王夏晖,张笑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以承德市为例[J].环境保护,2018,46(0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