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5期   作者:刘洪珠 史乙杰 []
[导读]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刘洪珠 史乙杰 []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开展混合式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赴企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和多元化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并分析了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一、《建筑施工技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普遍以文字居多,图片、视频较少[1],部分学校的教师甚至仍未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在采用“黑板 + 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此外,部分教师讲课也大多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讲清楚建筑施工技术中较复杂和抽象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原理,以及不能适用于当前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
        对比面向高职学校编制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可以发现,各版本教材内容差异并不大,呈现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以讲授传统的施工原理方法和施工工艺流程为主。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施工工艺现在已不能满足现代建设的需要。教材中罗列的一些教学内容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甚至一些内容在实际应用中早已被淘汰。例如模板工程中,教材中对钢模板进行了大篇幅的讲授,而实际工程中,钢模板早就因其自重大、造价贵而不再使用。而对于目前建筑施工中常用或新采用的材料、机械、方法、工艺等,一些技术标准与施工规范已经更新,但教材中却未及时修改或更新[2]。这就出现了教师在课堂介绍落后的工艺材料,而学生毕业进入施工现场后会发现,现场很多和书上学的不一样,他们也就难以将书中所学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了教而无用的尴尬局面。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缺少实践经验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对任课教师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完善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中不乏部分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者是一直在学校从事于教授理论课的教师,他们都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甚至于从未到过施工现场,自己的知识经验也仅仅是来源于课本的理论,并不了解施工现场的正常运行,所以他们对于复杂的施工方法及流程也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很难给学生讲清楚。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授课过程中,应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开展实训,施工现场观摩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建筑施工类课程考虑安全性和可行性,学生很少有去工地现场参观和操作的机会,都仅仅是在教室上课,只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这就使学生对课程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也导致学生只能空有理论而无法在实践中检验。
(五)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在考核方式上,当前很多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以卷面考核方式为主,考核内容主要施工概念、步骤和流程等知识,少有实训效果、动手能力等过程性考核方式。只侧重知识点的掌握,而非实际操作能力的运用。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掌握施工理论和技术,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建筑施工技术》改革措施及成效
(一)利用泛雅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
        在泛雅平台上新建《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将上课学生添加到相应班级,同时上传相关的课件、视频、题库及其他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上课时也利用泛雅平台的APP进行签到、选人、抢答、讨论及发布作业等相关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
(二)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更新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学习资料,观看与施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直观了解施工技术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有侧重点,对适用性较小的技术方法作简洁概述,如目前工程中很少使用的砖砌体工程,教学时大可不必按照教材赘述,耗费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对教材中尚未涉及的当下较为前沿的装配式混凝土等施工技术知识,应进行及时补充并加以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建筑行业发展动态,摒弃教材中落后或已被淘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及时更新和补充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新”技术。让学生既掌握了传统的施工工艺方法,又了解到当下工程建设中最新的技术,将来到工作岗位上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三)任课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要求教师最好具有较丰富的施工现场经验。这就需要鼓励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生产流程、工艺水平及企业对学生素质、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理论知识更新与生产技术更新。
        我院每学期都会派建筑专业年轻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到本学期共有5名教师亲临施工现场,参加了为期五个月的顶岗实践锻炼。通过现场实践锻炼,任课教师熟悉了各施工工序的工艺流程,掌握了简单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有效地从企业实践中拍摄了许多施工图片和施工视频,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形成教学案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弥补了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各工艺流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实训和产教融合并行
        本学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分别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了混凝土试件成型、抗压强度测定试验和钢筋拉伸试验等。通过试验,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学院还与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开展产教融合,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搬到施工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技术人员讲解,认识建筑结构类型,脚手架的搭设要求,钢筋的加工过程,观摩混凝土浇筑工程,模板安装工艺,体验用砌块进行砌筑墙体,学习测量放线、绑扎钢筋等。通过施工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真实的施工现场环境,认识了项目施工过程及相关技术要求,直观形象地的学习了复杂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了理论知识,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多元化综合能力评价
        《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目标不仅使学生熟悉施工规范和施工程序,掌握主要工种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等知识目标,还要培养学生具有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以及编制施工方案和解决一般施工问题的能力目标。这就决定了不能单纯通过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表现。本学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我们采用了“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出勤率、课堂表现、校内实训、施工现场实训和期末考试等方面,更加全面合理的考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三、结语
积极推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对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有效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今后我们还需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亚丹,司马卫. 平中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 教育观察, 2020.11.
[2]张军. 产教融合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J].黑龙江科技,2020.9.

联系方式:
刘洪珠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liuhongzhubest@126.com

作者简介:
刘洪珠(1987-),女,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与研究
史乙杰(1988-),女,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工程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