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永伟
山东滨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被动式建筑是当下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全新建筑概念,其建设宗旨在于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改变传统建筑对于能源使用不合理的弊端。然而,目前国内的建筑管理工作模式与被动式建筑的运营理念并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融合,于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慧建设的全新工作思路,以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基础框架,希望能够有效实现被动式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方式。
关键词:集成管理;智慧建设;信息技术;被动式建筑
引言:现阶段,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却也因此导致了建筑耗能现象日益严重。在这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被动式建筑作为一种不完全依赖于能源供给,而是侧重于通过自身构造、材料来实现温控调节的绿色建筑形式,成为了时下建筑行业的主要热点。然而,在被动式建筑的施工、规划、运维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需要人们对其保持实时的动态化监管,因此便为人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智慧建设简介
(一)内涵
关于“智慧建设”的由来,可以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解读。早期的“智慧城市”概念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刚刚具备雏形的情况下提出的,其泛指一种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统一调度的城市运营管理模式。而“智慧建设”则是在此基础被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被集中于单一独成的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了“智慧城市”的一种外在表现与具体实施方式[1]。
智慧建设的运行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服务平台,借助云计算、区块链、BIM技术、物联网、普适算法等高新技术作为支撑框架,将项目的所有参与方都纳入到管理体系当中,进行精细化的集成管理模式,从而满足建筑物在不同时期的管理需要,并实现智慧化、一体化的现代管理运维模式。
(二)特征
智慧建设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集成管理特征,在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中,从项目的建设开展,一直到正式投入使用运维,其整个过程中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参与方共同展开协调工作,这些参与方虽然最终的工作目标一致,但是其实施的途径却各不相同。并且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居家使用,而是更多的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外观和性能等方面。因此便导致了当前的项目建设周期变得越来越漫长,其中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也开始变得更加庞大。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也不再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内容与需要,因此便需要人们借用信息技术实现将建筑的各方面参与方进行集成式管理,无论是项目的建设、运维、管理都必须处于统一的监管体系当中,并且这种“统一”不是简单地将多方元素进行叠加处理,而是强调将之融为整体,发挥出“1+1>2”的倍增工作效果。因此在进行集成管理的过程种并不是将个方面工作个体进行常规性的整合,而是需要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匹配以及优势互补,进而选择以一根更为合理的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发挥出更高的工作效能。
二、论智慧建设的被动式建筑集成管理
(一)应用智慧建设的被动式建筑集成必要性
被动式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建筑形式,其最大价值体现在对能源的高效与持续利用方面,并且这一点在项目问世之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与验证,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新建成的一批被动式建筑不但达到了国家现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甚至还低于同类型的其他建筑85%以上。
而其之所已具有如此出色的节能效果,与其先进的施工工艺与管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
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运维模式下,由于管理手段较为粗放,因此即使有了信息系统的辅助也很难有效地将建筑的管理力量整合为一体,特别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现象,这对于新时期被动式建筑所要求的精细化管理来说是更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智慧建设提出了全员化、全周期的运营思路,强调以业主方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协调好建设方、监理方、运营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统一放置在一个公共平台当中,切实实现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的高效集成关系,为被动式建筑的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信息保障。
(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被动式建筑集成管理
首先是建设过程中BIM技术的使用。被动式建筑作为一种不依赖于能源便可进行独立供给的建筑模式,其最大的技术特点便是将自身的建筑空间利用到了极致,从而在一定程度减少了能源的损耗。例如根据国家标准,不同气候区的供热上限不同,因此建筑的单位供热面积不可超过45kW·h/年。如此便需要被动式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气密性,才能够保证将建筑的保温供更发挥到最大。而借助BIM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在建筑期间由于图纸疏忽而成生的建筑气密性不足的问题。例如根据国家标准,为了保证气密性N50≤0.6,施工单位需要在建筑外墙搭配保温棉以避免热量流失,同时为了形成良好的循环通风效果,还应当在建筑幕墙结构与楼体结构之间的空置处建设热回收通风管道等等,在这些繁杂的工程当中,极容易由于设计疏忽导致的管线冲突,因此需要BIM技术提前使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碰撞检查,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3]。
其次是物联网与普适算法的使用。普适算法是一种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的技术,在建筑运营期间往往会产生大量的零散管理信息,而普适算法的功能便是将这些碎片化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并进行自主分析与筛取,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高效利用。同时,由于普适算法并不依赖与设备的工作性能,因此在人们的手执终端上也可以发挥出有效作用,故此将之与物联网进行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思想对建筑物的动态化监管。物联网是通过建设初期安置在建筑物各个角落中的传感发射器组成,这些传感发射器可以自动采集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工作数据如温度、湿度、亮度等等,然后将不同信息号传递到系统的RFID(射频识别器)中,从而实现智能化调节建筑的各项环境参数。
(三)建立组织结构,提升被动式建筑集成管理效率
以开发企业作为主导,协同项目的参建各方组合成基础的组织框架,围绕着智慧建设管理中心的知识团队展开管理工作。这里之所以强调要以知识团队作为组织中心,是因为其虽然游离于建筑的管理工作之外,但是却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项目集成管理期间,知识团队需要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维系好组织机构的稳定性,促使其结构扁平化、精简化以及边界模糊化,也就是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并保证其管理范围能够顺利延展,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4]。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阐释了智慧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陈,进而分析了智慧建设下的被动式集成管理工作模式,希望能够提供给一些有效建议,促进我国被动式建筑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涛,牛昌林,张雷.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被动式建筑知识基础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 项目管理技术,2020,18(8):60-64.
[2]冯露菲,李以通,张占辉,等. 夏热冬暖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模拟与分析[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20,39(4):62-65.
[3]周琮,仝晖,高雪莹.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方法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2020,47(7):125-129.
[4]胡海涛,张雷.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被动式建筑研究主体及学科演进可视化分析[J]. 甘肃科技,2020,36(22):123-126,34.
作者简介:菅永伟(1986.6-),男,汉族,山东滨州,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