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身份证号码:3724011979****5262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对于当今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逐渐引入海绵城市理论,这种理论的引入能够更好加大城市道路排水管理,提升水资源使用以及利用率,实现城市健康稳定发展。以此为基础,本文专门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从而探究这种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运用
1 阐述海绵城市理论及其运用的重要性
1.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进行建设时首先是从城市基础的设施规划设计上开始着手,实现水资源最大化的使用概率。一般而言,基础设施包含城市绿化建设以及雨水管道等,这些设施能够不断把水资源渗入到地下的雨水管道当中,降低城市出现积水的情况,并且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其次通过地下雨水管道系统传送、处理等环节,可以更好将雨水资源储存盒再次利用,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且逐步为匮乏的水资源起到推动作用。
1.2 阐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
第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运用海绵城市理论除了能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匮乏情况,还能跟当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符。此外,优良的海绵系统还能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在这种理念下,主要是运用植物来储存地表水以及雨水径流。而面积非常大的植物覆盖率除了能够缓解城市当中的热岛效应以外,还能有效将城市生态环境效益恢复。
第二,科学把控水污染问题。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作用,还能避免水资源受到污染,对于超过拦截范畴之内的雨水,能够通过路面的海绵体开展吸收工作。在海绵体吸收城市雨水期间,很大一部分杂质和有害物质都会被分解,通过净化设备处理之后,依然可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业用水中。
第三,合理对城市内涝进行改善。针对部分沿海城市而言,夏天会频繁出现降水情况,加大城市内涝风险问题,这同样是这些城市在规划设计当中一定要进行考虑的问题。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更好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完善,将其内涝风险问题降低。
2 解析城市基础绿化以及雨水处理系统现况
城市道路设计主要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部分,绿化设计主要以绿化带划分,使三部分不相互影响和干扰。而且道路绿化带比道路高,道路雨水不会自然流入绿化带。许多城市道路虽然修建了纵坡雨水管道,但不能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排水系统多为小降水。近年来,我国极端自然现象频发,不少城市遭遇暴雨,城市内涝发生率不断增加,而内涝后的问题是淡水资源短缺,旧的排水系统势必被新技术所取代。通过一些内涝案例中可以看出,因为城市建设设施扩展速度非常快,地表非透水面积降低,减少了城市透水功能,如果排水管没有办法承受大雨天气带来的排水压力,就会导致内涝风险。传统的绿化雨水布局方案会导致很多水资源出现浪费问题,若其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得到合理处理直接进行排放,很大程度上会对其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3 探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当中的运用
3.1 截流技术
对于整个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其设计重点是道路绿化带和红线外绿地。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可设置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化带、雨水湿地等,任何设计形式都离不开截流技术的支持。所谓截流技术,就是通过增加集水面积来降低径流形成率。这样可以缩短产流时间,避免降水前期径流量突然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冲刷造成的水污染。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较宽的绿化带是下沉式绿化带,下沉式绿化带要低于道路两侧规定范围,在雨水逐渐汇聚之后,路牙间的排水装置将雨水汇聚到下沉式绿化带中,绿化带下部设置蓄水净化装置,从而实现雨水的科学管理,为绿化带蓄存充足的水分。这样在暴雨天,绿化带会吸收大量的雨水,减少排水管道的承载压力,暴雨过后还可以将蓄存水用于刷地、灌溉,实现二次利用。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也可以实现对雨水径流的处理,不仅能够去除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还能够降低径流流速,避免产生城市内涝或水体污染问题。
3.2 渗透技术
当然,如果遇到大暴雨时,绿化带渗透速度较慢也会造成雨水不断累积产生内涝情况,这就需要更高效率的渗透技术作为支持。渗透技术是指增加渗透材料的渗透性、扩大材料之间间隙等方法,让雨水可以更快的渗透到地下系统。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渗透技术主要是应用在人行街道领域。如果遇到了暴雨天气,通过增加铺装衔接部位将雨水下渗到基层、土壤层。而在晴天时,利用透水铺装之间的孔隙加速土壤换气,提高城市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透水铺装除了应用在人行道外,还可以应用在自行车道,道路面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料,基层采用碎石,在绿化设计中,通常是采用碎石基层,上层覆盖高渗透性砂土,减少泥土量,这样即可起到良好的透水作用。
人行道绿化带主要采用单排树池结构,树池下部设置凹形通道,负责取水。取水口的宽度和间距应根据道路坡度进行调整,即坡度越大,宽度越大,间距越小,取水口处应增设防冲刷设施。此外,优化基础设施,人工设置18°坡度和碎石缓冲区,采用多样化的植被种植方案,合理拦截雨水,避免水土流失,保证科学的总体布局。
3.3 运用在分车绿化带设计中
绿化带还能起到很好处理雨水的作用,还能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创建更好生活环境。近几年,有关部门对海绵城市理论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含义的有机结合中可以看出分车绿化带可以更好降低雨水径流速度,有利于排水系统的运行。
3.4 运用在路侧绿化带设计中
除了以上所阐述的绿化带以外,路两边的绿化带同样是海绵城市理论中,城市道路开展绿化景观设计重要引导内容之一。城镇建设期间,有关部门需要提高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现代化城市建设当中有助于增长城市经济效益,但同样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和威胁。所以对城市进行规划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把海绵城市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当中。
结束语: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了更好将当今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质量以及其整体发展功能等方面提高,需要科学合理地将海绵城市科学发展策略融入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当中,要求结合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截流技术以及渗透技术等加大城市水资源的合理调控以及使用概率,以免水资源出现再次污染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达到城市的绿化建设目的,进一步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琳.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25):113-114.
[2]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6):65-70.
[3]隋 飞.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7):110-111.
[4]李立学.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8(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