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6期   作者:潘朋
[导读] 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多边监督机制
        潘朋
        身份证号:37091119911104****
        摘要: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多边监督机制、具体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确保能够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瓶颈,从数据管理模式、连接方式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实行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过程管理体系,促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框架;实现路径
1、建筑智能化概述
        建筑智能化在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会涉及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型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建筑智能化是现代技术与建筑物的有机融合,通过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对建筑环境实的优化组合,构建了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智能化是多种信息技术在楼宇建筑中的集成,但这一综合智慧性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建筑物本身具有良好质量的前提下。
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2.1对建筑进行全面监控
        建筑工程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且缺乏相应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会对后期的问题解决带来更大的难度。如果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能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进行数据上报,帮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融合后台的计算机技术,制定出更加有效地解决措施,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
        2.2提高命令输出和信息传递效率
        为了提高建筑智能化特点,工作人员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按照相关智能化管理要求,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措施。在建筑智能化管理过程中,能够通过智能技术对各项操作命令进行及时反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终端操作系统到接收端的信息传递流程,从而保障后续相关工作的及时开展。除此之外,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自身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因素,能够保障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建筑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3增强联动性
        建筑智能化工程与自动化设备之间具有明显的联动性。为此,运用智能化管理技术能够提高设备操作的正确性,将建筑工程中各系统连接一个整体,提高管理效果。比如建筑智能化消防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这样能够在最大限度地增强设备之间的联动效果,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建筑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整体配置更加优化。
        2.4提高安全性
        在建筑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更加广泛,也使得相应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比如运行环境对设备造成了负面影响、作人员相关设备养护和维修工作落实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筑功能的有效实现,也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后期的建筑居民带来了安全威胁。在智能化建筑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效果,为各个环节的有序开展提供安全保障,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做到高效解决。
3、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的原则
        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更协调完整的控制机制,并充分提升智能化平台的可行性,为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优化提供支持。
        3.1完整性原则
        在智能化框架体系设计过程中,应保证设计方案涉及的因素、业务内容较为完整,确保可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打造更加有效的运行流程。
        3.2准确性原则
        应进行深度的数据整合和编制,确保采取统一的数据标准,维持数据应用处理的准确效果。
        3.3统一性原则
        应保证设计工作更加细化,维持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高度统一,以此优化具体工作水平。
        3.4可拓展性原则
        由于工程项目复杂多变,因此,应保证顶层设计方案和系统的可拓展性,从实际需求入手,提升动态化管理的综合效果。


4、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设计的基本框架
        4.1业务框架
        在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中,涉及的要素较多,因此,为了保证其综合水平,应从业务细节出发,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体系,且保证业务框架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在完善不同交互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智能化管理节点建构体系完整的框架模式。
        第一,确立服务对象,分别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
        第二,建立质量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和对外服务等模块,确保对应工程项目均可落实动态化管控要求,真正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例如,在安全管理服务中主要针对特种设备,如塔吊、架桥机、施工升降机等,均应依据智能化管控设计模式落实安全管理条例。
        第三,业务支撑模式中,应建立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文件管理及审批管理等具体模块,确保事务管控工作有序开展。
        4.2应用框架
        在整体业务框架基础上,应整合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模式,有效建构完整的应用框架,从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等方面,提升具体应用效果,确保在完善基础信息汇总处理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一,数据层。主要建立数据交换平台,针对工程项目的桥梁主体工程、路基工程及特种设备等进行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利用外部系统接入的方式建立基础数据体系。
        第二,服务支撑层。主要是建立业务服务和基础服务两个模块,前者主要从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方面入手,后者负责用户、数据、审批等项目的管理,借助行业内已经成型的系统完成标准接口的接入。
        第三,应用层。主要是对各项基础工程单元进行独立的监督检测、预警分析及数据审核,确保各个环节运行的完整性。
        4.3技术框架
        技术框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确保从技术层面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递分析,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效果,维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综合水平。
        第一,Web层。对基础业务数据予以汇总,且集中呈现,确保对用户的不良操作可及时予以纠正和预警,控制运行体系的正确效果。
        第二,服务层。主要是编写对应的业务逻辑项,且保证可建立调用DAO操作的环节。
        第三,DAO层。主要是结合数据模块的具体内容完成持久化操作工序处理工作,且实现DAO的编写,有效判定对应方法的合理性。
        第四,实体层。主要是分析模板内涉及的对应列表,并明确各个表之间的关系,有效维持持久化实体运行质量。
        4.4安全框架
        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和运行完整性,应建立合理性的数据安全监督机制,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向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首先,维持数据安全。应保证数据库可实现流程完整的安全审计工作,借助快照备份、片花存储、异地容灾等方式提升数据管理的综合效果,打造安全合理的数据监督约束平台。
        其次,维持应用安全。应利用防火墙和网页防篡改检测等方式进行应用安全监督,提升工程质量智能化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最后,应重视系统安全。利用主机入侵防御系统、系统安全加固、端口安全检测、安全组策略等完善多元化管理工作,并全面关注云平台的应用价值,保证多元化安全监督工作的合理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应将施工质量放在首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针对行业中出现的质量通病,应及时进行整改。在施工前应做好图纸交底工作,保证实际施工与设计一致,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彩娟.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控制[J].信息周刊,2019(33):1.
        [2]邹丹.浅析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及控制策略[J].区域治理,2018(49):209-210.
        [3]白双松.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28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