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开挖支护施工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40卷6期   作者:张少杰
[导读] 以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工程实例为背景,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
        张少杰
        中铁十七局集团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550003
        摘要:以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工程实例为背景,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重点对其开挖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展开探讨,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在良好的环境下高效完成隧道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软弱围岩;?围岩变形;?开挖支护;
        
        1 工程概况
        贵州省都匀至安顺公路T29标段工程,沿线共建设4个分离式双向双洞隧道,单洞总长约2000m。各隧道的地质条件各异,围岩等级不尽相同,分别为Ⅳ级和Ⅴ级。考虑到施工现场V级围岩的特殊性,拟通过预留核心土的方法组织开挖作业。
        2 水文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隧道建设区域属丘陵地貌,沿线地形存在较明显的起伏,植被茂密。山体起伏较大,高程在1264.96~1381.76m,相对高差约116.8m。地表水较发育,集中在洞身K90+330周边,属山润溪流,自西向东在K190+330附近折向南从丘陵流向平原,枯水季节,流量较小;丰水季节,溪水流量较大。
        2.2 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
        从含水组地层岩性、水动力性质等角度展开分析,可将隧址区的地下水分为2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集中在丘陵山体表部以及局部坡麓地带,该部分地下水的覆盖岩性以含碎石粉质黏土、含黏性土碎石居多,厚度不均,富水性差,通过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2种途径实现雨水的补给,基于此特点,地下水存在较明显的时段性,雨季迅速向低洼处排泄或补给。(2)基岩裂隙水,以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为主,集中于丘陵深部。风化带网状裂隙水的富水性由岩性、地形地貌、风化程度与风化带厚度及植被发育程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含水性、透水性较差。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水量总体较为贫乏,隧道开挖有可能出现滴水或淋雨状出水的现象。
        2.3 工程地质条件
        隧址区为丘陵地貌,覆盖层厚度较薄,以残坡积的含碎石粉质黏土为主。下伏基岩的岩质坚硬,绝大部分为白垩系下统朝川组含角砾凝灰岩。
        3 围岩变形预测
        3.1 无支护下围岩变形预测
        考虑无支护的施工工况,利用模型展开计算与分析,以确定具体位移变形量。结果表明,缺乏支护措施时,围岩变形现象明显,具有不收敛以及持续变形的特征,加之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隧道坍塌的风险。
        3.2 仅有初期支护下围岩变形预测
        初期支护用shell单元模拟喷层支护、cable单元模拟锚杆,型钢钢架经折算后由等效混凝土模拟。初期支护为C25喷射混凝土且厚28cm;准22mm砂浆锚杆,长4.5m,间距lm×lm;H175型钢,间距60cm。未设置超前支护。
        经计算可知,拱顶超前变形量为68mm,期间所产生的总量为226mm,占比约37.1%。结合现阶段的行业规范,对于大跨度、特大跨度隧道而言,施工过程中Ⅴ级围岩的拱顶下沉量应稳定在200~300mm,同时,须保证超前变形量在该值的20%~30%。经对比分析后发现,围岩超前变形量超过该标准,为解决此问题,须辅以超前支护措施。
        3.3 超前支护下围岩变形预测
        在前述所提初期支护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超前支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超前变形量。材料方面主要有准108mm×6mm热扎无缝钢管、丝扣长度≥15cm的厚套筒。再次展开计算与分析,得知拱顶超前变形量为42mm,相比于全变形量(198mm)占比为21.2%,满足要求。
        3.4 变形控制对策
        以开挖和支护2个环节为立足点,分别对围岩的变形采取控制措施。开挖环节采取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尽可能地阻止围岩荷载的释放;支护环节以大管棚超前支护为主要手段,以免出现大范围的超前变形现象。在隧道开挖期间按如下流程完成各项工作:
        第1步,上部弧形导坑开挖:以拱部超前支护工作落实到位且无质量问题为前提,环向开挖上部弧形导坑,开挖施工期间预留核心土,长3~5m,宽度宜为隧道开挖宽度的1/3~1/2。以初期支护钢架间距为参考,合理控制开挖循环进尺,不宜超过1.5m,经开挖作业后组织混凝土初喷施工,厚度控制在3~5cm。

对于上台阶的开挖,要求其矢跨比>0.3,且在开挖后组织喷、锚、网系统支护作业,利用加工成型的构件架设钢架,于拱脚以上30cm的位置设锁脚锚杆(下倾角30°),经焊接后与钢架稳定连接,再复喷混凝土,直至其满足设计厚度要求为止。
        第2步、第3步,左右侧中台阶开挖:以初期支护钢架间距为参考合理控制开挖进尺,不宜超过1.5m,高度3~3.5m。在左右侧台阶开挖时要求其错开量达到2~3m,初喷混凝土厚度3~5cm,在完成喷、锚、网系统支护作业后对既有钢架采取接长处理措施,于拱脚以上30cm的位置设锁脚锚杆(下倾角30°),经焊接后与钢架稳定连接,再复喷混凝土,直至其满足设计厚度要求为止。
        第4步、第5步,左右侧下台阶开挖:开挖内容与第2步、第3步一致,不再赘述。
        第6步,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经台阶开挖后,若无质量问题则及时设置仰拱初期支护,分段长度4~6m。
        第7步,隧底开挖:加强对各循环开挖进尺的控制,以2~3m为宜,经开挖后若无误则设置仰拱,分段长度宜为4~6m。
        4 大管棚施工
        大管棚结构体系中,基础材料包含准108mm×6mm热扎无缝钢管,套筒(要求其丝扣长度≥15cm)等。其中前者规格为节长2、3、6m,后者的规格为114mm×6mm,且纵向搭接长度≥3m。管棚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15cm的锥头和10mm的加强箍。根据施工要求,管棚结构组成包含无孔钢管和有孔花管2类。
        4.1 搭设钻孔平台钻机
        考虑到钻机施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组织明洞拱部土质的开挖时,采取环形开挖的方式,预留的核心土高度为暗洞开挖外轮廓线以下1.0m。将核心土作为钻机基本平台,通过脚手架的搭设完成钻机高度的调整。钻孔从拱顶开始向两侧同时作业,逐渐从高位孔转向低位孔,从而使核心土平台高度也相应降低。
        平台所在的地基应具有稳定性与平整性,加强脚手架的连接,以免在钻机运行期间出现不均匀下沉、偏位等质量问题。
        4.2 钻机
        直径为准127mm的钻头能够大大提高钢管的安装效率。当岩质较好时,施工人员可以一次成孔。若钻机运行期间存在塌孔、卡钻等异常状况,需随即补浆,再恢复至正常钻进状态。
        钻机运行初期阶段维持低速低压,待成孔达到10cm后,综合考虑钻机运行稳定性以及现场地质条件合理调整。钻进施工期间利用斜测仪检测,及时掌握钻机的位置,以便调整偏差。同时,施工人员可根据钻机钻进的状态评估孔的质量。若钻进施工期间钻机发生故障,需由技术人员展开分析,探明成因后再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钻孔施工遵循先高后低的原则,按照先奇数孔、后偶数孔的顺序依次钻进。钻进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均要得到完整的记录,作为质量分析的依据,给洞身开挖提供引导。
        4.3 清孔验孔
        孔口的清理可通过地质岩芯钻杆及钻头反复进行,在确保孔径、孔深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确保孔内畅通,不会出现堵孔情况。孔内的钻渣则可以通过高压风从孔底向孔口清理。钻孔的检查通过全站仪、测斜仪等工具进行,检查的内同包括孔深、外插角以及倾角等。
        4.4 安装管棚钢管和注浆
        施工人员对丝扣进行加工,并钻设和布置注浆孔,接着进行棚管顶进施工。
        1)压浆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清理孔道、湿润孔壁。冲洗完成后利用不含油的压缩空气对孔内积水进行处理。
        2)压浆使用BW-250/50型注浆泵。压浆的实际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后持续稳压注浆20min以上。
        3)注浆施工选择的是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初压0.5~1MPa,后续逐步增加,终压2.0MPa。
        4)注浆结束后,施工人员及时关闭现场的设施,并对管内的浆液进行清理,向钢管内注入M30水泥砂浆,在其固结后可提高管棚的刚度和强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浅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环境复杂,施工期间易产生诸多安全隐患,轻则影响施工质量,重则诱发安全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理解并正确应用相关施工技术很有必要。本文以软弱围岩浅埋隧道的施工条件为立足点,重点对其开挖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同类型施工提供经验上的借鉴和理论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陆佳佳.浅埋软弱围岩下隧道施工工艺及支护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2018(29):118-119.
        [2]刘钊,王杰,熊世洲.高速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核心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7):247-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