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研究本着以城市文脉重构的视角,通过实践的案例来探讨如何利用城市文脉的导向性来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空间营造,以此更好地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文脉;文脉重构
引言
随着国内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众多城市原有的形态、街巷肌理以及内生的地方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殆尽,同质化、千城一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城市设计地位的提升以及城市双修等理念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内涵和文化特色受到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城市特色、城市文脉的关注,笔者从城市文脉的梳理、重构的视角,以博兴县为例,探究在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如何以城市文脉为源头,提炼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空间营造,将文化核心要素整合贯穿。希望为当前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及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1.理论本质与内涵
1.1文脉、城市文脉概念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狭义范围可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脉络”。20世纪后伴随现代主义发展逐渐在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盛行,具体到城市文脉这个概念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城市文脉的主要内涵为阐述城市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其影响因素可划为“自然”、“经济”、“人文”三个主要类别,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也是城市文脉衍化的根源与具体体现方面。其构成要素可划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类。显性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空间形态、地形地貌、街道肌理、建筑风格、标志物等;隐性构成要素则为多种地域文化的集合,包括习俗制度、宗教信仰、哲学等抽象的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
1.2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文脉
总体城市设计过程实际是对城市空间不同要素的分解和重构,囊括城市空间结构、分区规划、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等方面。多数总体城市设计的重点都集中在核心区或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城市文脉被拆分为城市局部空间的文化环境要素,对城市文脉的溯源和体系考虑不足,缺乏风貌的整体性和内核的联动性,文化内涵和设计内容脱节。
近几年,一些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手法开始探索整体性和结构性的风貌重构与环境提升,如南京、苏州、无锡、伊犁等地的城市设计实践,城市文脉在城市设计空间营造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
2.城市文脉视角下总体城市设计空间营造
2.1城市文脉重构过程
针对城市文脉的多种要素构成,从外延扩展和内核溯源两方面来进行城市文脉重构,清晰地整理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文脉体系。
(1)外延扩展
借鉴城市文脉相关研究,结合城市记忆、总体史观、时段理论等研究成果抓取不同时段、动态、开放的文化环境,撷取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人工环境三类要素,进行分级评价,并和周边区域进行相应比对。
(2)内核溯源
城市文脉概念界定之内核是价值,其价值包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外延扩展后汇集,梳理源头、层级,构建文化脉络体系。
2.2总体城市设计空间营造方法
(1)主线横向贯穿
将城市文脉要素分析前置到问题导向中,分类探讨上述三类要素,总结出核心问题,并落实到规划定位、规划策略,以及系统规划。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协调、过去与未来的衔接,将无形的城市文化贯穿至城市设计的细节中。
(2)分项纵向深化
将文化脉络体系各元素导入到各层次系统规划中,包括空间风貌、引导通则、分区导则、重点片区控制,由浅入深地逐层级递进,最终通过文化的具象化、符号化,重点落实到建筑形式、色彩设计、街道家具等内容中,增强空间场所的感染力,用文化内涵增强空间连续性。
3.博兴县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实践
3.1博兴城市文脉体系构建
结合城市文脉、城市记忆的分析手法,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整个县域范围,各类文脉要素汇聚到中心城区,梳理博兴文化源头,整理出城市文脉体系。
(1)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
博兴境内微地貌整体平坦,河网密度较高,形成了三河两水一湖的主体水系格局。三河为小清河、支脉河、南水北调输水干渠;两水为长江水、黄河水;一湖为麻大湖湿地公园。
(2)重要的历史人文要素
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城池
博兴古城而今已不复存在,位置大致由南隅村、西隅村,由乐安大街、博城六路、胜利二路、博城八路围合而成的区域,海拔相对较高;十字街、文昌大街、书院街、刘家街、王家街等街巷肌理仍然存在,城墙及传统建筑消失殆尽,只留有少量的围墙根基等遗迹。博兴老城的护城河已基本消逝,南隅、西隅村南部有部分零星水体,县域境内的麻大湖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锦秋湖自晚清始,因支脉、小清河水日减且不复入湖,今已完全干枯消失。
图2:博兴县城市演变及古城遗迹分布图
②人文遗迹
博兴县历史悠久,经济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博兴文化构成丰富,多项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董永故里、佛文圣地、红色源乡、吕剧之乡、编织制造(草柳编、厨具)基地的美誉。
(3)重要的人工环境要素
现状新老城区、工业区、村庄、生态休闲区界线分明,风貌差距较大,缺乏标志性建筑和特色建筑;其中,南隅村、西隅村还保留着博兴古城的部分街巷肌理。整体的开敞空间缺乏整体性,开发利用的层次不高,公共空间品质一般,文化特色不突出。
图3:博兴县城市肌理图
(4)要素分级与评价
对上述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分为三级:标志特色要素、优势特色要素与基本特色要素。县域的特色要素多集中在陈户镇、纯化镇、湖滨镇、店子镇、兴福镇和乔庄镇,文化相关的遗址分布均较零散。城区的特色资源多集中在老城区和边缘滨水空间,人文自然资源形式繁多,以水、孝、佛等元素为主。
(5)区域要素特征比较
将博兴和周边鲁中北区域的高青、利津、广饶、桓台等地进行比较。博兴经济实力较强,而该区域均属于古齐地,齐文化、济水文化、龙山文化、蒲姑文化等一脉相承,文化内核均有交织,差异度不高。
(6)博兴城市文脉体系
综合上述分析,博兴的水文化是博兴一切文化之源头,水文化又内生出孙武文化与董仙文化,包括外来的佛文化,构成博兴文脉体系的主要核心。
3.2博兴城市文脉体系的横向贯穿
(1)城市文脉体系导入形象定位
发展定位:规划突出博兴水资源特色,建设一座河湖交汇、水绿伴城的生态之城;打造一座乐活多元、人民康居富裕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塑造一座以产兴城、以智筑城的田园智慧之城;贯穿古今,博纳百川,构建一座体现齐地多元文脉的文化之城。旨在将博兴打造成为一座具有齐地特色的田园生态城市。
规划策略:规划通过水文化的渲染,着重进行补水添绿,对滨水空间可进行分段塑岸,增加亲水性以及公共空间,引人驻留,重塑博兴水文化。打造由南隅、西隅村传统风貌街区至胜利二路仿古商贸街再到博城五路现代风貌过渡的时间轴演变,寻根探源,留住乡愁。
(2)城市文脉体系融入空间结构
以城市山水交汇处为核,打造城市的绿色、活力之核,通过多条河流串联成蓝绿生态环廊,融合传统和现代、工业和居住景观风貌的融合,营造标志特色空间,突出三水汇核,蓝绿织城,多元景观的整体空间风貌。
通过节点的打造凸显博兴地方特色文化,不同类别节点的打造应遵循其历史因缘、结合现有风貌特色与未来规划面貌,体现各自的空间特色;重塑博兴八景—蒲姑春草、柳桥夜月、贝丘风细、通济酒家、东野田畴、西城蔬圃、南湖渔棹、湾水霞明。
自然景观风貌:通过生态绿核扩-环廊蓝绿织-多园生态游打造生态宜游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风貌:通过六风貌分区-二十特色路径-八特色街区打造多元的人文景观。
. 图5:博兴县城市形态格局规划图 图6:博兴县城市景观节点规划图
(3)城市文脉体系渗透公共空间
重点打造城市旅游型休闲慢行道、生活型慢行道、夜景游线三种文化与游憩系统,串联博兴主要景点和公共空间,环绕麻大湖湿地公园,形成一个环形迂回的城市慢行游憩系统,在景观节点周围布置综合服务站,服务于游客和本地居民。
(4)城市文脉体系引入核心区设计
打造南隅-西隅传统风貌街区作为核心区,北至博城五路以南规划东西向道路,南至博城八路和滨河大道,西至乐安大街,东至胜利二路以东规划南北向道路。
①设计策略
策略一:保留古城格局,重塑十字街区
现状胜利二路连通古城东门朝宗门位置,西侧通济门邻近乐安大街-南隅、西隅村主街交口处,北侧拱极门位于北关村南侧,南侧来熏门和迎秀门位于南隅、西隅村南侧,规划在原五处古城门位置竖城门标识牌。胜利二路保留博城六路以南段现状弯曲的道路,按照原有古城街巷肌理结合实际修复路网,同时新建的道路向南衔接生态文化旅游区,串联文化广场、董永公园、南隅-西隅传统风貌街区(规划)、休闲商业街(规划),形成传统文化轴。
策略二:恢复护城河、连通生态核
按照原护城河位置,连通北部董永公园水体和南部支脉河水系,恢复护城河。在五处城门处设置城墙游园;将南门南侧的现有水系扩大,打造笔架山公园,重塑锦秋亭风貌。增加连通南部生态核的路网,联合打造具有博兴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策略三:延续老城肌理、塑造活力街区
规划尊重现有南隅-西隅传统建筑组合形式,整理护城河内外建筑肌理,新建建筑延续围合式空间布局。置换建筑功能,传统民居结合休闲商业、民宿、创意工坊等活力功能,塑造兼具传统文化、传统风貌和现代功能、活力生活的特色街区。
②规划空间结构
该区域形成“双核引领、十字环廊、点轴串联、四区共荣”的空间结构。
双核引领:规划恢复县衙、文庙,与迎秀门和乐安公园形成区域活力核心;乐安公园结合护城河南延部分形成区域南部绿核。
十字环廊:结合古城十字型空间,规划在县衙-文庙-乐安公园形成南北向空间发展主轴;在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形成东西向功能发展主轴;沿护城河构建护城河滨水公园,形成生态环廊。点轴串联:古城内外一横三纵城市发展次轴,串联各出入口城门、旅游集散中心、广场重要节点。四区共荣:内部划分传统古城风貌区、生态民宿风貌区、现代民宿风貌区和休闲商业区四大风貌区,从传统到现代,从古至今,浓缩博兴文化特色要素。
②分区设计
重点介绍传统古城风貌区,护城河内部以恢复博兴老城格局为原则,环通护城河水系,形成滨水公园,恢复五座城门楼,打造县衙-文庙-迎秀门-乐安公园中轴,整理内部街巷,形成小尺度街区。建筑组合形式以围合式为主,建筑风格为传统鲁北建筑,原址复原城隍庙、关帝庙、顾氏宗祠等景点,注入手工艺、曲艺、名人文化、董仙文化等系列文化内涵,形成传统风貌载体的文化活力街区。
图10:核心区规划鸟瞰效果图
3.3博兴城市文脉体系的纵向深化
(1)城市文脉体系融汇建筑风貌
规划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提倡采用当地材料,以体现地域性。建议小体量建筑以坡屋顶为主,采用传统青瓦或灰瓦覆盖,新建高层等大体量建筑鼓励采用绿色节能屋顶。部分公共建筑可采用底层架空、楼层镂空等设计手法,打造更灵活的空间。
并从多种文化元素中萃取、提炼特征,以体现博兴鲁北水城的地方特色,保留传统意蕴,用现代演绎的手法创新升级。
(2)城市文脉体系植入公共空间
①标识设计
将浩然博大的水文化,中华传统孝文化,波澜壮阔的兵文化等文脉提炼简化形成城市特色符号,总结出多种特有的排列组合方式,打造具备本土特色、符号化的图案及标识,以整体性的城市品牌进行营销与推广,树立博兴旅游的品牌效应,广泛地运用到旅游及公共标识系统中。
图11 标识设计图
③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设计
将上述城市特色符号有机融入到城市街景中,如利用孝字特色符号打造垃圾箱、护栏、公交候车亭等,将鹊桥、牛郎织女、番茄等图案置于树池、景墙、雕塑的设计中。
这些形象而充满趣味的设施在满足公共功能需求的同时强化博兴底地域特色,展现博兴深厚的文化,形成一系列高品质,有统一内在文化联系又丰富多元的公共空间设施,同时和当地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体现博兴“今中蕴古、古中蕴文”的特色城市环境。
图12: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设计图
4.结语
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特色之魂,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理应更多地利用文化向心力来塑造统一协调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彰显文化特色,为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总体城市设计项目,从城市文脉的视角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重构文脉体系,进而从横向、纵向贯通总体城市设计的全过程,达到延续城市文脉,重塑城市文化特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文脉的城市空间设计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2]王建国,阳建强,杨俊宴.总体城市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无锡案例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1,35(05):88-96.
[3]高源,王建国,阳建强. 内容·方法·成果——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纲要[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10):28-34+53.
[4]陈雨,张晋庆.分类、分级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目标技术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124-127.
[5]胡友培,丁沃沃.城市设计中结构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探索[J].建筑学报,2014(6):92-97.
[6]张成龙,范思琦,赵宏宇.文脉视角下城市空间要素关联耦合策略探究——以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9,36(6):65-71.
[7]杨震,费保海,郑松伟,杨瑞花.基于存量环境更新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开县案例[J].城市规划,2016,40(0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