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下6期   作者:于飞
[导读] 中国古建筑文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它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媒介
        于飞
        天津海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空港分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中国古建筑文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它是记载历史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历史沉淀而来的产物,是需要相关组织机构和全体国民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当务之急便是要找寻切实可行的古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和技术,如此才能使得古建筑久存于世,供世人欣赏和品鉴。文物建筑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是其历经千百年的沧桑洗礼,其中不可避免会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造成损伤,并且有些伤害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因此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迫在眉睫。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和技术要点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策略
        引言
        文物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对文物建筑保护一直比较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文物建筑,发表对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在国内引发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重视。加强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方齐心协力推动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广度、深度的推进,数字化保护文物建筑成为可能。本文就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进行一些思考。
        1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
        旨在更好地进行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期间一定要遵循科学完善的保护修复原则来执行操作:第一,真实性原则。此类原则属于古建筑保护修复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就是说需保障古建筑在修复完毕后拥有之前的时代气息和本土特点。需保障古建筑文脉与背景的真实性,重视周围环境的真实性,继而维系建筑整体完整性;需保障古建筑使用功能的真实性,要借助古建筑文化价值资源来保障其原本使用功能得到延续。需保障建筑本体的真实性,其原有样式不得随意更改,并且保障原有建筑所蕴含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派生原则。此类原则属于基于真实性原则上而衍生出的一类重要古建筑保护修复原则,它拥有诸多分支,如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以及最小干预原则等。可识别性原则指的是在修复保护文物建筑时精细化选择建筑材料,尽可能地保存建筑物原有的材质,结构以及工艺流程;可逆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损伤而使用的针对性保护方法,在修复之后的建筑连接件等结构,一律要易于拆卸与替换;最小干预原则是保障文物建筑修复后遭受小的破坏所使用的小的干预模式。第三,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言简意赅是要保障建筑的完整性,不仅是结构完整,还要保障文物建筑的宗教价值完整以及社会价值完整。第四,安全性原则。文物建筑承受了千百年风霜洗礼,坚固的石质结构的建筑也会受到风化侵蚀,因此单纯遵循完整性原则进行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可能会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使得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削弱,因此务必要保障文物建筑材质、结构等各方面的安全,使其各项资源不被浪费,让文物建筑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2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策略
        2.1形成数字化的观念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建筑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所以行业中排在倒首第二,仅仅高于农业。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下,可以看出文物建筑作为既有建筑,信息化程度可能会更低。影响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程度有诸多因素,其中数字化观念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地看待新时代、新技术、新热点、树立数字化观念。数字化的特点是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要把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融入到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中,打破行业边界,重构新一代技术,形成新环境下的文物建筑保护体系。


        2.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城市建设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都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对于政府来说,应充分明确历史建筑的地位、价值与作用,理清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对于群众来说,务必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要通过参加各类宣传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还可主动加入文化保护志愿团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及时阻止或举报破坏历史建筑的不良行为。
        2.3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传统的预防性保护理论根植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古建筑的延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完整的预防性保护体系。虽然这一体系与现代以价值保护为核心的遗产保护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包含的思想理念、规章制度、修缮技术、管理组织等对于今天中国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此建议:第一,要加强传统预防性保护文化的认识。借鉴中医治疗“未病”预防性思想,深化预防性保护的理念认识,如可基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愈后防复理论”中医理论,构建更为精细的预防保护层级理论[130]。第二,加强制度体系的传承。中国传统预防性保护的精髓在于系统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学习借鉴传统岁修、监督监测、工艺传承、工程时序、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秀制度文化,对丰富完善现代遗产预防性保护组织管理方法具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加强传统技术的发掘。中国传统的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是经过时代验证有效的技术方法。对此应该积极发掘利用,基于现代遗产预防性保护需求,放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再认识,利用现代表征分析技术探究其作用机理并且评估效果性能,实现传统技术的科学化,使之成为支撑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技术方法。
        2.4屋面修复技术
        勾灰松动且瓦片脱落的古建筑屋顶,要勾抹灰顶,屋面瓦件若是轻微损伤或是局部活动,要将残缺处恢复至原样。针对受损严重的屋面,务必要接顶维修。挑顶之后要认真观察屋面情况,对损坏椽板进行更换。在接顶卸瓦过程中,切忌损伤瓦件,要将瓦片根据规格要求和质地进行严密分类,清洗后挑选完好无缺的屋面瓦件,将残缺瓦件更换下来,新瓦件一律原样烧制。关于古建筑屋脊的拆卸,要确保原屋脊脊饰,对受伤轻微的脊饰加以修复,对破损严重的脊饰加以更换。
        2.5设计先导,制定标准,提升行业管理
        文物建筑是属于国家文物局管理的范畴,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文物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国家文物局出台过《古建筑壁画数字化测绘技术规程》等局部的数字化规范。为了加强文物建筑数字化技术的管理,文物管理机构可以组织相关的建筑设计企业、文物管理单位、信息技术企业共同编写《文物建筑数字化技术保护标准》,类似于住建部出台的《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的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发挥设计优势,进行技术引领。多方合作,通过标准的编制,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预防性保护思想起源早、实践经验丰富,由此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内容包括检测、灾害预防、规章制度、修缮技术、管理组织等多层含义与内涵。这种根植于本土建筑而形成的理论,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古建筑的延续发展,对于今天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但在现有遗产语义背景下,中国传统预防性保护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层面的理论,需要结合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工具,才能适用于现代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贾士珍.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220.
        [2]黄震.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演进与实践思考[J].中外建筑,2019(06):77-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