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金
中铁建苏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我国棕地修复形式十分严峻,棕地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往往棕地的体量和位置就足以确保开发的增值,并为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兴建带来机遇,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整体的协同发展,而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将有利于棕地微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为广大的市民、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营造生态、健康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棕地修复;海绵城市;LID;风景园林;雨洪管理
1.0棕地修复与海绵城市
棕地是曾被使用但后期闲置又可能被污染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重新被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新生儿畸形和生理缺陷,同时也会造成孕妇流产。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年4月17日)》对全国63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但这些“棕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至今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让作为城市回归自然,增强城市道路和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
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我国棕地修复形式十分严峻,棕地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往往棕地的体量和位置就足以确保开发的增值,并为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兴建带来机遇,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整体的协同发展,而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将有利于棕地微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为广大的市民、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营造生态、健康的生存环境。
2.0技术难点(以南通姚港公园为例)
姚港公园位于红星路北、姚港路东侧,面积约14.4公顷,原为姚港化工区,
曾是南通市最大的化工产业核心区,原来聚集着南通农药厂、染化厂等一批老化工企业,2010年最终完成搬迁,从2013年进行土壤修复以来散发的刺鼻味道一直广受关注,本次工程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景观园林设计的干预,逐步解决姚港公园这片棕地的土壤、水系污染的现状,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激发公园活力,使生态得到修复,使区域环境得到改善。但须解决以下难题:
1.基地原为化工场地,仍有刺鼻异味散发,尤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景观设计中如何改善?
2.专业机构调研,现状土壤含有毒化学元素,景观介入后,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治?
3.如何聚集人气,刺激公园及区域活力?
4.现状局部有较好的生态肌理,如何让生态得以延续?
5.生物匮乏,仅小范围有白鹭停留,如何为他们营造安逸的生存环境,如何让多样性生物洄游?
6.如何平衡公园与周边用地之间的关系,做到实用、整体统一?
7.南通降水丰富,常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如何保证市民正常的户外活动不受干扰?
8.如何保证生态栖息和人的活动互不干扰?
9.现状河道驳岸损坏较大,如何处理?
10.公园在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均会有大量的废弃物、砌块、有毒无毒的土方产生,除了常规的外运之外,景观园林上如何建议、处理?
2.0.1现状资源
走进现场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生长的野花、荻、水蓼等植物较生态、自然的状态,设计时应适当延续。现场还有原址拆迁遗留的大面积的废弃砖块、砌块,后续建设将有较大的废物、砌块运输处理成本产生,且废弃物或伴有有毒物质残留,若处理不善,会非常影响城市环境健康和市容市貌。
2.0.2现状驳岸
原河道驳岸位样式为单一的毛石驳岸处理,且已大面积损毁、多处基础裸露、塌落严重,后期建设若修复成本较高,工程复杂程度较大,建议拆除做生态驳岸处理,增加亲和力和使用功能,对拆除后产生的砌块可以就地掩埋、覆土、堆坡、造景,驳岸拆除产生的部分废料也可再次回收利用。
2.0.3现状河道
现状河道水系清澈见底,但根据现场踏勘,未见有水栖生物在水中生活,初步判断与水污染有关,河道内散落着多处废弃管道,现状河道内或有毒物质残留,导致“水至清则无鱼”的情况发生。河道有阶梯式流水条件,设计时可以借用阶梯式的水坝结合植栽,对水系进行净化、过滤、排放,优化河道水质,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洁净的亲水环境。同时现状已有因驳岸损毁塌落二自然形成的草坡入水的肌理,设计时可延续这种自然的状态,打造柔软、有亲和力的滨水体验空间。
2.0.4原用地遗留
设计红线西侧有大量的制药、化工器材、机械、管道预留口等工具,红线北侧有化工管道残留被掩埋,且在去现场踏勘当天因是晴天,散发的气味较大,非常影响周边居民的宜居环境的打造,预估短时间内姚港公园人气将很难聚集,景观设计单位必须将治理现场遗留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去重视并想方设法解决,站在未来适用人群、政府和建设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景观的干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市民打造适合于基地的公园环境,否则无论设计做的再怎么高大上、光鲜亮丽,也是徒劳,只不过是建设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请设计单位做了一个设计师个人偏好的景观罢了。
3.0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提出的技术难点、痛点,通过对现场的实地踏勘、调研、总结,在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均做到零垃圾外运,零土方内运,基地现状垃圾、建设中垃圾和土方需求完全在基地内消化完成。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将基地分为三个分区,即都市花园、都市湿地、都市森林,根据海绵城市理念,开发顺序我们建议依次为先湿地、后花园、再森林。
3.0.1建设前期
1.首先开发建设都市湿地区,一方面解决后续土方需求问题,一方面营造生态湿地景观。
2.施工准备阶段,对于现场从投标开始我们不建议建设方再去花费成本清理,在设计方案确认后,再有针对性的对现场进行整理,避免成本过度投入。
3.将现场所有垃圾、砌块堆至基地北侧都市森林区以备使用,具体位置将根据景观设计高程现场指定。
4.场地清理完毕之后,对于湿地景观区进行土方挖掘,并将土方分为两部分放置,以备后期使用,其中一部分放于都市花园区,一部分放于都市森林区,具体位置我们同样将根据景观设计高程现场指定。
5.湿地建设完成后可对该分区进行竣工验收、开放。
湿地景观区在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同时,增加立体空间的景观体验活动,设计观景塔,在人观景的同时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洄游生物生存环境的干扰。
湿地先期建设的目的在于以生态湿地和定期检测作为主要执行方案,对基地先排毒。鉴于现状仍然有农药等异味、生物匮乏、周边市民人心惶惶的情况,湿地区以生态野草唯美的景观打造为主,充分利用廉价的植物对现状农药、毒素残留的吸附能力,并对植物进行定期收割,配合专业机构的化学检测,逐步将残留有毒化学元素含量降低。利用柔软的生态景观初步解除周边市民对场地的戒心,达到为公园初步聚集人气的目的。
3.0.2建设中期
1.建设中期主要是都市花园区的开发,附带与湿地区咬合区域的建设作业。
2.该区域整地产生的垃圾废弃物堆至基地北侧都市森林区设计指定位置,以备使用。
3.充分利用湿地区开挖的土方,在原指定的土方堆放区域就地打造艺术地形景观。
4.该分区为硬质景观在公园内所占比重较大,也是公园品质形象的第一展示区,建设中我们将在现场对硬质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苗木的规格、树形、艺术地形的堆置等严格把关,力造精品。
5.湿地建设完成后亦可对该分区进行竣工验收、开放。
都市花园区的在就地消化湿地区土方的同时,结合构筑,营造全开放、高参与度、活力全开的都市花园景观空间。相对湿地区和森林区来说,花园区更偏向于人的使用功能布局,结合周边用地和区域分析,设置外围硬质活动广场空间、树阵广场、艺术地坪、花林水系、观景步道等功能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活动人群的使用功能需求。
3.0.3建设后期
1.建设后期主要是都市森林区的开发,同时附带与湿地区、花园区咬合区域的梳理等。
2.将公园建设产生的垃圾废弃物按照竖向设计进行整体修整,修整完成后在上方覆膜,并利用湿地区挖掘堆置的土方将垃圾掩埋,成为自然山丘景观,同时栽植乔木,营造都市森林氛围和阳光草地空间。
3.结合基地北侧学校用地,就近打造科普教育园地,延续现状生态草花景观,并结合艺术田园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除学校教育以外的户外拓展场地。
4.结合公园变迁历程,打造公园变迁展示空间,直观的向市民展示政府、建设方、设计、施工等单位为公园的打造作出的努力,包括对于土方有毒物质的处理办法等等,让市民更放心的来公园活动。
5.最后对所有分区进行细节的修整,提升公园品质。
4.0雨洪管理
雨洪灾害一直是全国范围内诸多城市的通病和痛点,能否解决好雨洪问题早已被国家和地方提上议程。在姚港公园的设计中,雨洪管理问题也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和施工团队的完美配合和海绵城市设计手法的植入,可以使姚港公园有效应对10年、50年、10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在雨洪期姚港公园依然可以做到干湿分明,在这里雨洪将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非灾难。
1.雨洪控制线的设计与市政河道连通以便排水;主要集中在都市湿地分区,该区采用栽植基本为廉价、耐水湿的品种,这样即使雨洪到来,也可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都市湿地区、都市花园区、都市森林区采用廊桥环通,在雨洪期,市民可以通过廊桥到达任何一个分区活动。
3.在雨季可以欣赏雨水花园和河道水涨水落的自然变化景观。
4.即使雨洪控制线范围内被完全淹没,市民依然可以借助伸入湿地区的观景塔赏景、观望。
海绵城市理念的植入,将为姚港公园的雨洪管理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也将使市民享受到其中利好。
5.0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总结
通过设计,公园缺乏生机和人气的现状将得到改善,现存异味、土壤毒素残留问题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溪流、湿地、雨水花园、森林等生态系统。新的河道可以逐步的改善河道水质,进而达到适合休闲娱乐和生态修复所需的水质要求。同时开发过程中产生砌块、垃圾、挖出的多余土方将被二次利用,在城市森林走廊区内塑造出起伏的地形,进而为未来雨洪管理奠定基础。
乡土植物的使用将在姚港公园内打造丰富多样的植被群落,吸引周边的原生动物和微生物回归基地。经过甄选的植物将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可以随地形的起伏、不同形态、高度与色彩的植物组合搭配,创造出独具魅力的空间格局。
现存的硬质垂直驳岸将被挺水的绿植河岸所替代,成为一道充满生机和盎然绿意的河流缓冲带,为水生生物提供繁衍栖息地的同时,也逐步的净化原有土壤、河道以及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河道两侧绿化空间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散布在溪流、湿地、雨水花园中,从而营造出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和植物群落。
花园、湿地、森林区及已经修复的场所都经过了仔细推敲,力求做到功能最大化,同时栈道、桥梁和观景塔又可以让市民深入其中的体验,在最小化干扰动植物生长的情况下,为市民提供可以近距离观察观赏的可能性。
通过系统的设计,我们将于建设方共同重塑人与自然的联系。姚港公园的建成将支撑起该片区的开放空间系统,划分、串联起性质、功能各不相同的各个场地。14公顷的公园将与周围的城市肌理和自然体系完美结合,与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综合考虑当地的植物、水文、以及地形特征,将不适宜居住的棕地转化为“过滤器”,重建区域生态系统,姚港公园工程将为周边的原生动植物创造一片可供其栖息繁衍的空间,进而提高城市卫生环境质量,塑造具有较好景观质量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在南通乃至全国范围内重新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标准,成为棕地修复的典范和标杆。
为市民营造安全健康、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政府、开发商、施工企业和设计单位等部门背景人员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作为设计师,我们将坚守“景观是为人服务,也是为所有生命体服务”的从业初心,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将遵循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尊重场地个性,并维护每一种生灵的生存环境,为他们的生存和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
6.0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2.《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建规[2016]50号)》。
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