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志
身份证号码:21148119820208****
摘要: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桥梁工程的发展,现浇梁施工在桥梁施工中占重要地位。施工单位对现浇梁施工质量重视程度不够,现场安全、质量隐患较多;加之管理人员施工水平和施工经验参差不齐;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足;工程质量偏差过大、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时有发生。从优化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方案、原材料进场到基础、结构施工等现浇梁各施工工序都需要进行严格管理,才能提高现浇梁施工质量,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关键词:现浇梁 工程质量 规范 各工序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交通行出行压力越来越大。桥梁工程应用越来越多,现浇梁施工占桥梁工程的核心地位。因此现浇梁施工质量好坏决定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成败,下面从现浇梁施工的各工序控制要点谈一下如何提高现浇梁施工质量。
1.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
工程施工前制定好各项管理制度,工程例会制度、领导带班制度、技术交底制度,首件样板制度、三检制度等,强化落实,专人检查监督。提高管理人员责任心,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员工管理,提升企业履约能力。
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加强员工技术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岗位考核,优胜略汰加强员工管理。材料、设备的检验、检测,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好工程安全、质量。
施工过程中做好各工序的过程控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施工标准。对已完工程要做好成品保护,确保工程的顺利验收和投入使用。
2.优化施工场地布置、严格按施工方案施工
工程进场施工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场地布置,合理的场地布置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二次倒运,有利于文明施工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前需进行施工方案的论证,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对工程安全、质量提供前提保障。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加强工序自检。制定好奖罚措施,严格按制度执行。在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对工程质量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3.基础、结构施工
现浇梁基础一般为钻孔灌注桩较多,桩基础上为钢筋混凝土墩台,也有部分为桩接柱的结构形式。桩基础施工的质量决好坏直接影响上部结构施工,桩基础施工主要控制桩基的桩位偏差、垂直度、完整性,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线性。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桩位进行施工,做好钻孔前的测量定位,施工中注意钢筋笼的安装质量。
墩台及上部结构施工主要分项工程为钢筋、模板、混凝土及支架施工,各分项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严格控制尺寸外形偏差,各工序之间做好衔接。
3.1钢筋工程
桥梁钢筋工程从原材料进场到制作安装每个工序都严格按规范及施工图设计施工,场地严格分区,分为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区域,做好标识牌,严格三检程序,安装前必须经过监理单位的验收合格。
钢筋-钢筋加工时的缺陷防治措施:由于加工缺陷较多,我们应针对各种现象,逐个分析原因制定各种预防措施。确保质量.
钢筋安装的焊接质量控制措施:
① 不合格的焊工不允许上岗。
② 钢筋头歪扭、不平整不直部分焊前应采用气割切断或矫正。
③ 两端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夹具的滑杆和导管之间。如有较大的间缝隙,造成夹具上下不同心时,应修理后再使用,上下钢筋直径相差不宜超过两级(即Φ14与Φ18)。
④ 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
⑤ 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分钟再卸夹具,以免钢包流淌或钢筋倾斜。
钢筋安装-钢筋保护层垫块施工:选用合适尺寸的垫块,垫块按梅花状放置,应布置适宜,距离不得过大,并放置牢固,严禁松动、位移、脱落,振捣砼时注意防止垫块位移。
3.2模板工程
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端模与侧模连接紧密,拼缝严密,封堵不得使用棉絮等没有刚度且不易剔除的材料。
3.2.1选择合适的脱模剂,确保拆模时对混凝土表面不污染、无侵害,对钢模无侵蚀、保护吸附性模板。
3.2.2优选模板。尽量使用整体性钢模。除边角处使用木模外,不允许使用木模。
3.2.3正确拆模。一是拆模方法正确;二是拆模强度要求;三是拆模时机。当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降温前、温度梯度超差、大风、气温急剧变化时不能拆模。
3.2.4加强内外撑拉体系加固和过程观察,防止胀模跑浆。
3.3混凝土工程
3.3.1制定和完善混凝土供应预案
现浇梁尤其是支架现浇等一次性浇筑混凝土较大的现浇梁,一定要有混凝土生产、运输(道路)、浇筑(垂直运输)、用电等应急预案,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筑。
3.3.2优化混凝土浇筑工艺
混凝土浇筑要制定施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浇筑工艺,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确保混凝土实体质量和观感质量。
3.3.2.1要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2m),可采用串筒、滑槽、溜管、振动溜管、漏斗等,出料口距离混凝土浇筑面高度不得超过1m。布料间距(1.3-1.5m)不宜过大,禁止用振动棒驱赶混凝土。
3.3.2.2不设反压模板的底板顶面,要随时处理其它部位溢出的水泥浆并补浆,防止麻面、蜂窝、露筋现象发生。
3.3.2.3防止隔空假实现象发生。管道、预埋件的隐蔽部位易发生假实现象,要加强观察和振捣。
3.3.2.4 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较大时应采取适当的缓凝措施,保证最先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全部混凝土浇筑完成。
浇筑混凝土时随时检查模板,发现变形、漏浆及时处理。尤其观察内模下沉或上浮。
3.3.2.5混凝土浇筑时间的选择。关注天气,避开高温、大风和雨天等不利气候;夏季要给模板降温和润湿。
3.3.2.6严控悬臂浇筑混凝土的顺序,有悬臂端向已浇筑混凝土方向,左右对称浇筑,不平衡荷载严禁超限。
3.3.2.7双层或以上钢筋网片位置要保证混凝土能够顺利溜下,不能形成“筛网”。
3.3.2.8混凝土收面。高度重视混凝土二次收面。锯齿块混凝土收面质量要认真。
3.3.3混凝土湿接
3.3.3.1凿毛不规范。凿毛时机不佳:人工凿毛≥2.5MP、机械凿毛≥10MP;新鲜混凝土面面积≥75%;周边预留(2-3cm)。
3.3.3.2混凝土湿接缝。清理松散混凝土,用水冲洗但不能积水。竖向缝涂刷水泥净浆、水平缝摊铺水泥砂浆或新鲜混凝土。
3.3.3.3湿接时间间隔不能过长,以免产生龄期裂缝。
3.3.4制定混凝土冬夏季温控、养护措施
3.3.4.1建立和完善混凝土温控措施。要随时掌握梁体温度变化情况并能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混凝土升降温速率(15℃/h)、温度梯度20℃和芯部温度60℃不超限。
3.3.4.2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期限。自然养护的现浇梁养护龄期不能简单地规定为14天,“14天”的概念是蒸汽养护脱模后至少14天。应根据环境温度、湿度、风力、阳光直射与否、混凝土水胶比(0.45)等影响因素确定最低养护期限。
3.3.4.3建立和完善混凝土养护措施。适当延长带模养护时间,要有防止暴晒和水分快速蒸发的措施,腹板、顶板下、翼缘板下及底板底面要采取非常规养护措施,确保整个现浇梁养护不出现“盲区”。
3.3.4.4改善单一的传统洒水养护方式。要研究摸索新型养护方式。传统的露天洒水养护方式在西部干旱地区不太适用,效果也不好,且人工成本和水成本都较高。更主要的是由于水资源匮乏和养护不及时,使得部分现浇梁养护处于“饥渴”状态。各单位应该探索一种适合干燥、贫水、风区混凝土的养护新方法,确保养护期内的现浇梁处于适宜的环境,从而避免和减少现浇梁出现裂纹,保证现浇梁混凝土强度。
3.3.4.5关注养护用水。水质符合要求;养护水温与现浇梁表面的温差不可忽视,极限温差20℃,接近环境温度的常温水比较理想,切忌使用井水直接喷洒。
3.3.5采取措施,降低或减少龄期裂缝、温度裂缝、养护裂缝。
3.3.6严格混凝土修补程序,确保修补效果
不得擅自修补现浇梁质量缺陷。要编制现浇梁修补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
修补方案要界定缺陷的级别,优选修补配方,细化有关参数,完善修补工艺。先进行试验,在确保修补效果后方可推广,修补人员要固定。
施工必须对修补处留存修补前后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