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作为文化建筑群中的组成部分,泉州市图书馆设计在地域文化、群体特征和个体特质三方面的的综合要求下,以圆融的方式给出答案。
关键词:公共文化中心;图书馆;空中庭院;双层幕墙
1、漫长的建设历程
泉州市图书馆所在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是一个历程相对坎坷的项目。本世纪初,建设公共文化中心的风潮在中国不少城市中兴起,泉州的公共文化中心选址在东海新区的城市空间主轴上,位于从市政府往南数第三个街区。经过几年的城市设计、概念方案设计和正式工程设计,包括规划馆、文化宫、大剧院和图书馆的建筑群即将施工。然而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变故:国家出台新政策限制城市规划馆的规模,于是引入科技馆功能,改名科技与规划馆;政府投资压力过大,经新一轮可行性研究,地下引入5万体量的大型商业功能,建设模式改为PPP模式。波折之后,最终形成的是建筑面积答32.5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建筑群,包括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和地下配套商业设施,其中图书馆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过程因此一再延长,项目终于竣工时已经是2019年了,泉州市图书馆也终于随之向公众正式开放。
2、整体设计四原则
身处泉州市文化中心建筑群中,泉州图书馆需要与另三栋建筑整体考虑建筑形态、外部空间和流线组织各方面的设计。由于该区域的城市设计中设置了140米宽的景观绿化带南北贯通空间主轴,四栋文化建筑在地面上的东西间距超过一般尺度,导致建筑群的整体感不容易有效表达。为了增强整个项目的凝聚感,在设计上主要采取了四个措施:
(1)通过立体的、多层次的建筑空间组织,导入文化、商业、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内容,保证各类人流在室内外成立体网状链接,形成具有凝聚力与辐射力的文化建筑群,让建筑与广场成为市民活动与城市文化的载体。
(2)为解决地面建筑过于分离的情况, 公共文化中心以场地中央的红色大型异形构筑物为空间核心,四角四栋建筑作为主级花瓣,纵横轴线上的四处地下入口小建筑作为次级花瓣,放射状围绕核心的六处下沉庭院作为外伸的花蕊,形成具有向心性的复式花瓣平面体系,与设计主题“刺桐花开”密切呼应。
(3)建筑形体和立面处理运用了和而不同的手法,在平面上统一做大尺度倒圆角,在立面造型上则都采用形体横向层叠错位的手法,同时在面对场地中心的红色焦点的四栋建筑角部,都插入了叶形玻璃体正对焦点,以此增加向心性。但四栋建筑穿孔板幕墙的设计母题各个不同,以便使建筑的性格特征在统一中求差异,让“未来”(科技与规划馆)、“文化”(东海工人文化宫)、“艺术”(大剧院)和“知识”(图书馆)的不同内涵在建筑形象上得以展现。
(4)通过对周边交通的梳理和应对设置,形成了立体十字的交通体系。机动车从东西向进入基地,在外围和地下通行;行人从南北向进入基地,以中央140米宽的景观与广场群为主要活动区域,实现“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保证人群在五大功能间来往无阻隔,在心理上形成密切连接的意象。
3、“团云”被甲:造型与立面设计
泉州图书馆的基地面积是四栋建筑中最小的,而且基底轮廓长宽比较小。由于建筑面积大和建筑高度限制,图书馆建筑基本顺基地形体生成,因此在外轮廓倒圆角后显得相当得圆润,可以用“团云”来形容。图书馆西北角插入了一个垂直贯通的玻璃体,其他建筑的对应部位设置了相似的玻璃体,以放射状拱卫场地中央的红色焦点构筑物。
图书馆的立面母题借用了书法中的“米”字格,将穿孔板幕墙拆解成若干三角形的组合。三角形的幕墙单元无停顿的包裹着建筑形体,也包裹着三个空中庭院,从外部远看,隐约能看出虚实相间的界面。三角穿孔铝板并不是全覆盖,留出疏密有致的孔洞,孔洞群簇从西北沿立面向南延伸,再转而向东北流动,形成舒缓的动感,仿佛一团浮云。
但“浮云”的包裹并不严实,在南端掀开一角,向上挤压,形成若干皱褶,而下侧大尺度挑空,露出水纹般延绵的通高玻璃幕墙来。东侧还有两处余波,让空中庭院的红色疏散楼梯堪堪被阳光照耀。泉州图书馆的二层主入口就在西南角的皱褶下,最大悬挑25米的上层阅览室体量让入口灰空间宽敞舒适,打破了建筑完形带来的封闭感。蜿蜒的大台阶转折面向主广场,宽大而舒缓,读者拾级而上,逐步静心进入书海。南侧核心筒半露在台阶旁,GRC外饰面的色彩材质仿自当地传统的砖墙和小木作,万字锦的纹路连绵不断,竖向缀着由当地名家书写的馆名。
4、“游鱼”展翅:功能与空间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身插双翼,越过入口灰空间和一至两层建筑,爬升到一座退台式的空中绿化庭院,从南端的六层屋面逐步跌落到北端的四层屋面。透过办公区顶层会议室的玻璃墙看下去,空中庭院层层跌落之态最是清晰,有着平滑的弧度。绿化中庭并没有完全暴露在天光下,泉州位于北纬24度,有遮阳设施的室外空间才能吸引使用者。穿孔板幕墙在西侧形成半通透的立面,并在顶端转折向东水平铺展,完全包裹了空中庭院,一庭荫凉又不失通透,在这里读书、交流甚或发呆都是轻松的。
作为“游鱼”的各层休息厅的西侧都是通透的玻璃幕墙,正可欣赏空中庭院。休息厅东侧,阅览室之间设置了两个狭长的内院。其中一个内院开辟为儿童活动区,二层儿童阅览室可以直接到达,彩虹糖色系软质地面上设有各色玩具和沙池;另外一个则布置为色调沉稳、形态自由的绿化休息庭院,成年读者可以在此休憩交流。顶层的空中小院减小了办公区的空间进深,小院顶部,深灰色铝方通的排列与倾斜模拟了传统院落“四水归堂”的屋面形态。
在建筑内部,那“游鱼”是内部空间的主心骨,由二层主入口大厅和层层休息厅构成,纵贯“团云”,内里含着南北两座圆形核心筒。“游鱼”主轴下接低层文化展览厅和主门厅,上连玻璃体端部的读者活动厅,东侧中间层南北顺序排列十二间阅览室,低层设报告厅与书库,高层置办公区与培训区,动静分区、内外分区明确。在地下一层,图书馆的楔形形体楔入了地下商业配套的底盘,文化人流和商业人流无缝链接。
与几年来通行的“大空间、全开敞”空间模式不同,泉州图书馆的阅览室相互分隔,且进深浅、面积较小。这是调研及沟通后的决定,尊重当地的气候与经济条件,也与泉州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相吻合。底层的文化展厅和主门厅,中间层的大阅览室,以及上层的办公区和培训区,通过下沉庭院和空中庭院的插入,和穿孔幕墙的包裹,都能拥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也无暴晒之忧,能够减少空调能耗,让阅读环境更为适宜。
泉州图书馆的室内装修设计也采用了大量的当地元素。二层入口主门厅和地下展厅的门厅里的视觉焦点互相呼应,又各有特色:主门厅两层通高,局部三层的休息区外侧以白色穿孔铝板包裹成横向稍有错动的圆柱体,形体飘逸,大朵大朵的刺桐花因背光投射而更加显眼,正与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整体设计概念相呼应;次入口门厅的圆柱体是北侧的核心筒,包裹它的是多层次多字体的名人书法,形象相对庄重,一架弧形台阶半绕着它伸向一层。古籍阅览室着重体现传统文化之美,阅览区的带状局部吊顶铺设了烧制这泉州风物的艺术玻璃,原画是专程请当地名画家绘制的,对应的,阅览室家具也颇有古意。无独有偶,电梯轿厢底侧的板壁是定制的泉州标志性建筑,以穿孔成像的抽象形式表达。
当然,儿童阅览室充满童趣的空间不在此列,“大树书架”作为主景吸引孩子走向书本,大空间里的“小房子”尺度合宜,让孩子获得自在感受。“游鱼”顶端的读者活动室则强调现代感,选用造型独特色彩鲜明的家具,米字母题的穿孔板吊顶与外幕墙同构,像层云一样倾斜,将视线引向了外部,下方是市民中心枝繁叶茂的绿化景观,正是城市主轴绿化带的一部分,是最好的观景点之一。
5、结束语
泉州图书馆所在的泉州公共文化中心是迄今为止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项目了。去年秋天,和项目组的同事们特意做了一次回访,看到了阅览室里专心读书的人不少,也看到了把它作为打卡目的地的姑娘们在各处拍照,还看到了一位小男生坐在入口大台阶正中间,埋头涂涂画画,他们正在使用它。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