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奇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国内城市升级改造中景观工程的重要性、设计要点及工程难点。
〔关键词〕景观 城市双修 城市街道 微更新
引言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迈入历史性新时期,城市升级、道路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在街区游园节点建设中,认真贯彻习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建设理念。在游园设计中突出方便周边居民活动,提升周边环境,呼应场地特征等理念。同时,我们发现在场地周边越是人多的地方,复合的需求越大。越是分割的区域,只能满足目的性较强的参与者。越是动线频繁的区域,越是用户聚集的场所。这对于我们选址游园节点提供一些参考。
1 城市微更新
微更新告别了城市传统的“大拆大建”,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焕发旧社区的活力。历史性城市,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残余的奇妙“拼贴”组合。给空间动一个“小手术”,就能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这就是“微更新”。
“微更新”,旨在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焕发旧社区的活力。它的出现与流行,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街道,从土地规模增量到规模减量,从快节奏到慢生活……在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当下,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的城市也越来越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相比过去偏重“宏大叙事”的做法,“微更新”成本低、灵活性强、参与面广,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公共空间、拓展了更多可能性。上海塘桥街道码头变身公共会客厅,南京秦淮区南航社区垃圾中转站成为社区书屋,就是很好的例证。
见微知著,“微更新”的功效不可小觑。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防止其走样,沦为一种虚有其表的美化运动。比如,有的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的文创商店和网红产品随处可见;有的老旧小区景观绿化增加了、建筑立面整治了,虽然旧貌换新颜,但社区文化融入不足,居民的认同感有所缺失;有的改造为迎合消费升级和时尚潮流,过于强调精致化,审美取向较为单一,走上形式化、功利化和“一刀切”式的老路;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微更新”之“微”,是具体而微,不能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能虚无缥缈,否则,美则美矣、全无灵魂,生活其间的人未必感到幸福,改造后的城市也难增活力。
“微更新”虽“小”,但格局须“大”,方能避免虚有其表。“大格局”首先得有“大思想”,要以人为本,围绕社区原居民的审美、需求,更多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考量日常所需。比如,上海石库门里弄居民家客厅狭小,设计师为此搭建“共享晾衣场”,解决居民晾衣难题。从视觉效果来说,晾衣场谈不上美观,却实实在在给居民减了烦恼、带来便利,这样的“微更新”无疑更有内涵、更有价值。
“大格局”还当有“大视野”,应大力培养市民关注社区空间的意识,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打破目前由政府和专业设计师主导的现状。无论是扩充资金来源,还是避免“微更新”形式化,都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以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让“微更新”更贴心、更充实、更丰富,真正让人们在城市“诗意栖居”。
我们希望在保持老城区整体城市肌理与风貌的同时,尊重城市内的遗漏的秩序与人文,并自下而上地动员基层人员与居民参与到改造更新中,集中力量对局部微小的地方进行适当规模的更新,令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2 以人为本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对割裂,需要通过生活场景的优化来满足公共参与的渴求,周边老人和孩童对室外活动空间需求最大,这些裸露空置的空间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乐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考虑他们的需求。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周边社区功能配套,实则是圈养式布局,这种方式不断演化,即使功能不断的升级,但无法激活社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的参与进来,多时间段的相互交互,促进邻里关系,我们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功能的简单提升,而是挑战传统的规划布局,这是全新的课题,我们急需一种新的社区空间模式,来打破目前的矛盾僵局。
同时,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需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切身体会他们对于社区环境的需求。我么可以集思广益,深入社区调查,带动这些群体的参与的积极性,比如以户为单位领养一颗苗木,共同参与管理。
一个好的场地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小到一颗大树到一个构筑建筑雕塑。我们希望在设计中,在尊重现状城市空间的基础上,采用“微更新”模式,与艺术家、雕塑师、视觉传达师等多专业协作,形成多维的设计工作营模式,带动周边居民一起参与进来,将地方特色语言更好的传达,共同打造息息相关的美好家园,使城市温度更好的提升,营造美好花园城市!
3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城市肌理空白的填补者,是城市流动空气的制造者,噪音的消灭者,重要是,人们能在这里找到在都市里丢失的生活气息。日本的口袋公园更有人情味,很多口袋公园是在人们聊天时渐渐形成的,可能是一条小胡同,也可能是一条狭窄的小道。虽然我们不常注意到口袋,但当我们把手插进口袋时,不知不觉就觉得很安心,口袋公园就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充满了安全感和秘密感。
4 结语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而大部分城市公园现在的典型缺点:功能性欠缺、观赏性不足、特征性模糊、可持续性不强。我们希望改造设计能在旧的空间里面产生新的生活,走出家门,转角遇到的一块绿地、一片花海,成为生活中的诗意。在最细微的地方,创建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负面的微空间最后成为积极的示范。
我们放缓脚步,拒绝当下复制化、标准化的流水线社区营造模式,拒绝快餐式的功能模块化场地,而是以追溯人的社交需求为出发点,开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探寻,寻找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与人能发生美好交流与互动的空间,一个有温度,有情感连接的场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发的认为绿地交流空间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我们仍在不断的迭代升级,只为营造更美好的空间,给予用户更多的生活温度,未来道路节点的模样一定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复合体,有社会的参与,有居民的行动,其乐融融,里仁唯美,这是我们为之向往的美好。
参考文献
【1】2020 颜云霞,《新华日报》
【2】GB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豫建(2018)206号河南省城市设计导则,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