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田勇
[导读] 随着社会不不断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里问题

        田勇
        重庆邮电大学保卫处  400065)
        摘要:随着社会不不断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里问题,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心里问题越来越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找到了预防措施。也就是说,除了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外,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防范;

        前言:大学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和法律教育观念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冷漠和他人权利的法律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缺失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新势力。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每个人进入大学后的适应能力不同。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大学和学术生活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

1、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
        在校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因素是多方面,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
1.1自身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期,此时状态是敏感时期,对事物人情缺少考虑,容易冲动,
心理起伏不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在这种状态下处于焦虑和矛盾的状态。一旦他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和调整,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另外,由于知识水平较高,自身内心体验丰富细腻,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
1.2外界环境变化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1.21学校因素
        一是学校没有设立心里咨询室,无法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时代,不重视和忽略学生的心里问题。三是由于高校招生人数增多扩,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分析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望和困惑,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1.2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随着离婚率和家庭暴力的上升,不完善家庭的大学生很容易过早失去父母的爱,形成鲁莽、暴力、冲动、大胆、不计后果等特征。当这些犯罪心理学家形成并遇到犯罪动机时,他们往往会实施暴力犯罪,变得具有侵略性。
二是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承担了过度的养育方式和徇私,致使孩子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自主性,阻碍了社会发展。
1.23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学生家庭存在贫富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追求享乐的心理,由于家庭等因素导致收入水平不一,贫富差距的不成比例相差悬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受到刺激的少数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二是网络对一些家庭能力弱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压力大。压力来源于人与人之间攀比,就业压力等等。就业压力引发了一些大学生的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他们把追求自身特殊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从而不顾个人、不正当手段,只要他们不践踏国家的法律。

2、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
2.1个人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是学生需要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以便让学生融入集体,体会到互相合作的好处。

其次是要加强学生自身的法律观念和个人保护意识,懂得采用法律武装自己,已法律为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再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从身边事做起,持之以恒,努力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最后是提高自身的约束能力,有能力辨别社会中的善与恶,学会自我控制,不腐蚀坏主意就什么都不做。
2.2家庭应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积极引导子女形成增强自信心,鼓励子女靠能力吃饭,帮助子女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
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认清错误,改正错误,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3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有必要加强学校对司法机构的联系,在校园里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谈危害,将校园的危害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了解实际情况的学习实践,并发挥指导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学校必须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练习法律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进行课堂教学,结合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发展,知识竞赛,法律咨询,促进大学生的合法质量。
2.4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司法管理,优化校园和社会环境,最大可能的减少由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带给大学生的一些负面的渗透和影响。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民的道德观念。
3、预防学生犯罪的对策
3.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宣传法和教育仍然很弱。在开放课程方面,所有大学都关注专业课程,外语等,往往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不强,其性交内容,一般都仅限于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一些大学生在教育方面不好。特别是,学校登记的规模年复一年成长,但由于学校没有加强道德教育学生的管理,有知识投入,形成思想道德模式,一些大学生失去了物质愉悦的追求,而且犯罪量正在增加。有些人不知道他们在实施盗窃时是否是犯罪,并且对法律的认识很弱。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院必须首先添加法律宣传专栏,宣传期刊,并有各种方式来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3.2加强大学生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犯罪虽然与她们的法律观念有关,但从上述案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根据一些地区学校思想教育程度不同,城市与乡镇教育的差距等原因。造成乡镇学生比城市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比较多见,女孩比男孩的心理问题比较多见,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见。因此,为了防止大学生,应合并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占主导地位。因为当他们失去心理平衡时,他们被过度劳累,绝望,无法控制法律。

3.3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大,每年的大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多。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性别的歧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一些女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掌握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实践证明,有过几年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他自身的这种能力有显著提高,而且就业情况均较其他同学顺利,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职业。在工作中,这种能力也更好的发挥出来,并得到领导的赏识。她们的目光停留在现实中,以便现在就能获得更好的乐趣。帮助她们克服个性缺陷,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取优点,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同时,认真分析是否面试过程中有仪态、着装、谈吐等过于随便,语速过快,眼神不够坚定、自信等一些原因。只有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才有可能在下次的事件中获得成功。
窗体底端

结束语:综上所述,因为犯罪是个人和社会因素结合的结果。每个大学生的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社会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想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在21世纪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心理,体育,学历,素质等健康的学生群体,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卓越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人民检察出版社.2004
[2]《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日)山根清道著.陈宝玉译《犯罪心理学》.五洲出版社
[4]王文.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
[5]胡贤斐.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1
[6]祝剑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浅析[J].西安邮电学院院报,2009,(5),183。
[7]李逦孙嘉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9,(10),162。
[8]陈少婴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分析[J].职校论坛,2009,(21),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