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保障房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以上海宣桥25单元01-03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5期   作者:赵琳
[导读]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富裕的大量产生

        赵琳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00070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富裕的大量产生,物质生活已全面得到满足,今社会重要的民生问题是改善老百姓保障性安居工程,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下大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保障房;居住空间;品质提升
1、保障房的发展现状
        关于中央印发的《保障房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保障房行业将增加到30%,为提高行业渗透率,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政策。
        传统保障房行业市场门槛较低,且缺乏统一行业标准,服务过程也没有较专业的监督咨询等,这些问题无疑将影响行业的发展。然而,互联网与保障房的结合,不仅缩减中间环节,也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当下社会的各类人群,逐步将成为保障房行业的消费主力。
        早期国内保障房项目以“高密度,高强度”开发为主,居住品质较低,环境营造较差。与现在高品质居住社区相差甚远。随着房价的普遍升高,对保障房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新兴的廉租房已是不少年轻人的普遍选择,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故对保障房的品质要求也将随之提升,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方需求。
2、保障房项目的品质提升
        
        图1:项目鸟瞰图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桥镇保障房项目地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新市镇。基地位于滨河路以西,项文路以南,惠新路以北。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5928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5539.68平方米。建筑限高50米,绿地率35%。
        利用对控规条件中需保留的城市慢行公共人行通道的营造地块的景观南北主动线,不同类型围合形成的公共自然的南北林荫走廊,在地块中部形成地块内部的交点。形成入口空间、南北景观大道、中心节点和各小组团绿地构成的层层递进、各具特色的道路景观意向,凸显出幽深高贵的社区意境,精致庭院,为居民创造细致而人性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本项目的以丰富的形态和细节凸现楼盘的新中式的风格特征,并对应不同的建筑形态,不同的空间环境,创造各具特色的庭院环境。打破对原有保障房项目的传统印象,提升建筑品质。
2.1空间品质的提升
        本项目小区内实行人车分流形式。机动车由滨河路入口进入小区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沿南北地块之间的市政道路设置消防应急出入口。人行主要从滨河路进入小区内部。住宅机动车近70%停在地下,近30%停在路面,方便使用。
2.2 立面形态的提升
        本项目建筑风格既希望能体现地块区域特色及文化底蕴,更要考虑现代生活的特点,体现一种精致、讲究、优雅的生活方式,植入同样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现代新中式建筑形象。严格按照高端产品与服务标准,营造中高端居所。考虑与住宅、商业风格的总体统一。
        本项目结合上海地区建筑风格,强调地域特色,借助于特有的建筑语汇,传承高贵典雅的品质,将其元素融进现代建筑的眉宇之间,同时,适当运用建筑石材、灰砖,简洁的雨篷等,致力于打造建筑细部,通过外墙材质深浅变化、屋面、檐口、露台等建筑细部处理手法,最终形成现在简约经典的新中式风格。
        本项目建筑色调为暖灰色系,结合景观空间打造优雅细腻的居住空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增添小区的识别性。根据上海市保障房实施标准,1-4层应以石材为外立面,向商品房实施标准靠拢,更突显新中式风格的建筑基调,提升建筑品质。

图2:小区内景
2.3景观风貌的提升
        本项目地块内景观与市政人行通道共同设计,采用化零为整的景观绿化布局,利用每里之间的邻里空间形成自然的空间串联。形成东西走向的自然景观,利用市政人行通道的通畅性要求,设计突出轴线感和仪式性。每坊内部由人行小径与外部公共空间进行连接。景观设计结合东边现状河道,打造丰富的水景空间,再加上蜿蜒曲折的小道,各类乔木、灌木、花卉等的绿色空间,增添小区活力。地库顶板上堆覆土厚度1.2米,局部覆土1.5米,确保为大型乔木种植创造条件。
        在整体景观的营造上,充分配合地块的建筑风格,采用对称式布局的景观框架,充分利用区间道路作为景观缓冲带,营造了富有层次性的景观空间。
         2.3.1公共景观空间
        本项目公共景观空间以主景观轴线连接主入口道路,进入地块内部后形成纵横交织的景观轴线,强调对景和借景,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景观,创造了步移景迁,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公共景观空间,结合中心绿地,充分考虑新中式景观的注入,充分与建筑形态相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园林风格。
         2.3.2住宅景观空间
        住宅景观空间强调前庭后院两个层面的景观营造以花灌木为主的前庭开放空间景观与组团道路的乔木绿化景观有机结合, 后院封闭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私密而幽静的院落空间,舒适而惬意。高层一层局部架空层的设计增加的景观的通透性,也为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多便利性。
        植栽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株种类,以常绿和落叶结合,速生还慢长结合,乔灌草结合,使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景观和生态效果。同时充分考虑四季的色彩搭配。争取大面积的草地,集中绿化等软质景观和广场和游戏场地等硬质铺砌有机结合,形成适合各个年龄阶层户外活动需求的活动空间。
3、保障房项目未来发展方向
3.1人工智能设计的大量引入
        人工智能设计的引入是当下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小区的物业管理、安全防护、通信消息等系统的连在一起,通过网络达到智能管理社区的目的,从而为小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便利、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当前,社区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物业管理成本高、社区安全隐患大、老人养老难等。保障房项目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尚不能做到全方位的智能化设计,当下社会,大力推进智慧小区的建设,是提高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以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出发点,以综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成一个集便民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安防、智慧养老、智能家居、视频监控等各类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打造一个3公里的生活圈,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3.2绿色建筑的广泛使用
        本项目位于上海,依长三角地区居住习惯,将户型设计精细化,内部空间合理化,以充分满足中高端客户群的需要。争取各个房间的均好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市景观资源,将主要用房给与最佳景观朝向,并且采光、通风俱佳,户型合理且实用。充分利用阳光资源,为住户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并且以自然通风为主要手段,减少能耗使用。住宅套内交通组织顺畅,公共空间优化,功能房间方正实用,无暗厨,利用南北阳台,增强住宅舒适性,拓展可利用空间。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增强小区的居住品质。
        本项目立面选材均选用的户型设计与结构、设备等个专业统筹考虑。在梁、柱布置方面,以用户实用便利为原则,灵活布局。在竖向管线、房间设备的设置方面,尽量隐蔽处理,以减少对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影响。
3.3共享空间的整体打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打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方,人均住房面积较小,以至于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更高,现如今商品房的共享空间已得到充分打造与应用。保障房项目考虑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对共享空间的打造欠佳。本项目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更便利服务于社区居民。
4、结束语
        保障房项目是民生的关键,其品质的提升更凸显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强盛,政府不仅要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更要在品质上高要求,高落实,高效益,切实为广大人民服务好,身为建筑师,在做此类项目时,更要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条件下,将人们的居住空间打造的更好,为广大中底层收入的人们服务好,给他们建造一个能买得起的独一无二的高品质家园。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
[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4]《上海市保障性住房设计导则》
[5]《居住区绿地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