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曼 董万荣
中机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摘要: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城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补齐农村这块短板,需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一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方面为新型城镇化的开展和推进奠定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
引言
工业革命后,人类运用机器,大量生产满足人类物质的商品,致使自然资源加速损耗,美丽乡村建设是对当下乡村居住环境建设的一个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利于乡村对土地、水体、景观、人文的合理规划以及充分利用,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再创新高。同时,有利于乡村居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创新,在推动人文发展的前提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当下还需从实际出发,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转变过去对土地的依赖,重构乡村主体,通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创建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构建新型农村社群。各级政府应创新用人机制,在机构编制、职称职级、福利待遇等政策方面进行倾斜,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创建人才基地,使更多的志愿者、青年驻村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原则,把“人”作为建设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2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1.1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构建一个稳定多样的自然生态体系尤为重要。从景观生态上构建和恢复一些生态廊道,将较为零散的生态板块进行连接,以此来增强各生态板块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乡村生态体系的整体功能;从生物的多样性上,丰富的动植物种类有益于地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营造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1.2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性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发掘乡村文化的魅力是关键。长期以来,人们把乡村文化视为落后,而把城市文明看作先进,甚至认为城市文明最终会取代乡村文化。但历史事实证明,城市和乡村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形态,没有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可以和谐共生,共同发展,通过互补重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为农民寻找新的精神家园,重拾文化自信。通过“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以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1.3体现地域特色性
将来如何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我们在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把握的重点内容。
依据片区总体规划,结合乡镇组织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使村落历史文化及自然风貌得到基本修复与保护,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打造地域特色,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探索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3.1开展人文主义建设
一般来说,人们的生活环境离不开人文主义元素,所以,城乡规划设计必须考虑人文主义建设,确保乡民的最大化利益,实现乡民凝聚力的增强,进而投入到城乡建设实践中去。
另外,城乡规划设计应该融合当地的特色资源,例如组建旅游活动等,该方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的人文特色,乡村也能借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与建设的双赢,达到人文主义建设目标。
3.2结合地域特色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与地域特色是一脉传承的,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要注重对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转变,以现居住村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不是为了迎合或者为了面子去建设美丽乡村,真正的美丽乡村是把农村的特色保留下来,把农村的文化传承下来。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一刀切,盲目跟风按照城市模式改造农村,建高楼,广修路,形式上是城乡一体了,结果农民生活生产不便,生活成本太高,农村就不是农村了,成了真正的不城不乡、不伦不类。美丽乡村应该是农民虽然住着楼房,但可以与传统的民居风格相结合,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不砍树、少填湖、不毁山、不搞整齐划一,因地制宜,使农民住的舒心的同时保持它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当地各级政府应遵循“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因地适宜创新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才建设,使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3适当的乡村空间整治
乡村空间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这是一个非常突出鲜明的乡土特色,与城市空间的单一性不同,在乡村中,每一个具体的空间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性及文化内涵。近些年来,乡愁这个话题越发的火爆,乡村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乡村空间承载着不仅仅是其具体的使用功能,还表达出一种文化的情怀及其生活生产方式。
乡村空间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交流空间、信仰空间、道德空间、商业空间等类型,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在乡村生活中,老井、古树、老戏台、庭院、晒场等等,这些意象下形成的空间,正是乡村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充分的考虑村庄红色遗存,以及村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建造供人们日常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与旅游休闲的文化广场。其他的日常交往空间则利用宅前院落空间和空闲地,在规划中引导村民对自家的宅前屋后进行整治和绿化种植工作,形成可停留的空间。
3.4实施有效的乡村文化保护策略
地域面积广阔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其也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最为难得,需要做到顺利传承。所以,乡村布局规划工作不得任意实施,尤其是对地域文化开展保护策略。初步研究发现,乡村拥有着无尽的文化遗产,在开展乡村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最大化维持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得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文化的特色,鼓励更多人去继承文化遗产,去创建美好乡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能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乡村建设现状来看,大部分地区只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乡村文化自身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价值重视不够,对乡村文化“建设性”破坏随处可见。此外,由于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传统村落的“开发性”破坏屡见不鲜,使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消亡。因此,为避免乡村文化成为人们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是美丽乡村建设须着重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优秀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与其他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在文化悠久的乡村,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结束语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在乡村布局规划实施时,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现状,掌握新型城镇化这一背景要素的特色,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未来的时间里,乡村建设仍将继续实施,并向着生态化、区域个性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岚.简析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绿地规划设计[J].花卉,2018(14):48-49.
[2]高曦,薛雄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治理专项规划研究[J].农业经济,2018(06):24-26.
[3]黄志健,薛达,郭晋平,冯涛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02):129-134.
[4]张海燕.“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下的乡村生态规划设计[J].绿色环保建材,2018(03):73.
[5]贺恋,张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之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