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安徽省铜陵市淮河路小学 安徽省铜陵市 244000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更是传递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对此,本文也将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从小学语文课堂设计出发,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意义,并探讨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计内容;实践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传承,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尤为强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分析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启蒙期,他们不仅要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当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校本课程的设计,往往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探索。再加上,语文本身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学习方式也以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为中心,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熏陶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具备更加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完善学生的人格。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推动小学语文的持续性改革。课程设计本身就要符合素质化教育的基本需求,语文作为积淀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本身就需要发挥出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课程的构建,也能够为学生打造更加优良的母语学习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和风气,搭建实践的舞台和平台。因此,学生不仅可以在教科书中获得优秀的传统元素,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感受到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也会在校本课程的引导下,与学生展开良性的互动和沟通,鼓动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母语的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彰显出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校本课程的主题化开发能够推动学生的终身发展。相较于常规的语文课堂来讲,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更加明显的长期性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特定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行为模式的建设,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并不只是局限在眼下的知识,更是涉及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懂得肩负起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1]。
二、分析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措施
(一)推动文学艺术的多元渗透
神话故事向来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帮助学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蕴含着十分夸张多彩的想象元素,也包含着神通广大的人物,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并且,神话故事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凝聚成特定的成语,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介绍这些故事的发展情节之外,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勇于和自然抗争的精神。除此之外,学生在语文探究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寓言成语,例如蚌埠相争,渔翁得利,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针对这些成语进行背诵,那么也会让学生在机械性的训练中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成语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要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引导。另外,文人作品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分支,例如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等等,学生可以从这些经典的文人作品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体会各个朝代的民俗风气和社会面貌。对此,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选择较为经典的文人作品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介绍,例如孟子,庄子,老子等等[2]。
(二)文化传统的渗透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化传统,主要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社会文化主要包括节气,生肖,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等等,这些都蕴含着古人的劳动生活智慧。就节气来讲,学生可以从诗句中了解到节气的基本特征和气候反应,例如,在学习与清明节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首诗句中感受到清明雨季氛围。就传统节日来讲,更是包含了诸多鲜明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在西方节日市场日益延伸的背景下,教师更是要引导学生植根于中华民族本土的节日,植根于自我的内涵中,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就物质文化来讲,主要包括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等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古人穿着,并引导学生分析身份和地位。
(三)技能的讲解
传统的技艺和技能大多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典故中看到我国皮影,剪纸,琴棋书画等多个方面的创造。例如,教师就可以把象棋当作切入点,尽管语文教材已经在数个章节中提到了象棋的口诀,但教师在实际课堂上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真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对此,在主题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下,教师就可以把这些传统的技艺技能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更加多元化的世界,介绍象棋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的下棋法则,或者是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棋类大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进行参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剪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传承历史优秀精神的应有之策,也是激发学生民族气节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文学艺术的渗透,文化传统的介绍,技能的延伸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介绍历史的人和事,亦或是建筑的典故。
参考文献:
[1] 江润浓. 传承经典 培养气质 提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 2019(1).
[2] 江润浓. 传承经典培养气质提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小学版), 2019, 000(0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