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厉展
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中心小学 322300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指将批判性思维引进文章解释过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够实现阅读教学中全盘接受思维到提出质疑的转变。通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主动反思语文教材内容中的论点和论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一定的探究,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前言:
思辨性阅读的宗旨是提出质疑,强调“思考——求证——结论”的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了质疑文本中的作者论点论据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将教材文章中的论点当作“事实真相”全盘接受,也经常因为迷信“经典”而放弃对文本进行质疑,导致小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入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时能够保持中立的质疑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一、呼吁思辨性阅读,培养批判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质疑、判断的能力培养,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当今的阅读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进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在阅读课堂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文章观点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主树立文章的结构脉络,从中找出阅读文章中描写作者的观点的部分内容,并紧扣作者的观点自主寻找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证判断,以此来形成学生关于文本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学会推敲自己的理解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感悟出这一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夏天里的万物都在生长”,全文也是围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的。对于这一个中心论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地提问学生:“作者是否是经过严谨的论证之后才能提出夏天里的万物都是迅速生长的观点的?”,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一篇文章的数学结构,让学生明确这一篇课文的各个段落的分论点之后,对这一篇课文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动脑思考,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再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这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认为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不能够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行查询相关的资料如:“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分析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捕获到的红外图像,发现了一颗好似被云层包裹着的行星,这一颗年轻的星球有可能可以我们的新地球,这一颗新地球距离我们的地球430光年”,让学生自行进行:“地球真的只有一个?”的思考,让学生养成进行思考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对学会学教材内容和观点发出质疑,打破学生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刻板印象,不断地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促使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得到质的提升。
二、纵观整体,梳理有序的脉络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都会犯“认为学生没有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自制力而限制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的错误,导致学生很难对课文阅读教学产生热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地增添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清晰文章的内容和脉络,实现将思辨性阅读的观念融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一课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阅读,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篇课文将大部分的文笔用于描绘九寨沟的相关美景美色。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描写的实质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景色的语言之间的逻辑顺序,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疏通这一篇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体会到思辨性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中清晰文章的内容,实现文章的重难点突破。
三、打破原有的认识,感受独特魅力
作者在撰写文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的在创造过程。在教学多篇课文阅读之后,学生可以会产生一种文章的作者的写作方式都非常相似,导致学生掉进思维的漩涡,缺乏辨别文章区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将多篇主题相同或者相似的教材课文整合起来,互为所用,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打破每篇课文都相似的刻板印象,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独特部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少年闰土》和《画杨桃》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这两篇课文,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联系和区别,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首先将与类似的知识和概念抛诸脑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别融入到作者营造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两篇课文分别表达的情绪和感情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而将这两篇课文区分开来,认识到《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其实利用了记叙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玩伴的怀念和思念,而《画杨桃》这一篇课文则是通过叙述具体的生活小事来遥寄思念,这两篇课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感受每一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总结: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含量和质疑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步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此来达成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能力目标,这也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最迫切需要的能力质疑。然而,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进行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玉荣,潘世梅.基于思辨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10(10):87-88.
[2]郭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下),2020(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