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5期   作者:刘建伟
[导读] 古诗词一直是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重难点,由于古诗词文体与现代文不同
        刘建伟
        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中学  312400
        摘要:古诗词一直是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重难点,由于古诗词文体与现代文不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实践教学中,由于古诗词与学生生活时代背景相隔甚远,创作背景、主旨寓意等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带来了一定困难,逐渐致使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消减,难以获得学习质量上的突破。因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期帮助学生重拾学好古诗词信心,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前言:
        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以其语言的精练简短及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目前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古诗词都是通过精挑细选,才能成为学生要学习的经典内容。这些古诗词独具特色且朗朗上口,能提高初中生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丰富其文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初中生学习质量与古诗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丰富文化知识,陶冶其情操有推动作用,教师应更加重视。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简短,但却包含丰富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吃力,初中生难以有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传统,让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故而初中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学习质量与教学效率都会止步不前。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语文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开展。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能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激发,使其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高效学习中,还能将复杂的知识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形式,降低初中生的学习难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古诗词教学效率,进而推动其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登飞来峰》一课,这是北宋文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此时的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然而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的机会一抒胸臆,以表达其宽阔情怀。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避免枯燥的讲解,所以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搜集与飞来峰相关的资料或视频,用多媒体播放给初中生。这样不但能使其有更直观的视觉与心灵体验,将自身融入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其创作意境与情感,还能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激发,从而主动积极的融入到课堂高效学习中,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与中心思想,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与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效率。
二、运用教学情境辅助教学
        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难点,也一直是学生较为抵触的学习内容。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但往往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这就导致初中生不会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理解与掌握能力都较为薄弱,不利于教师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

故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高效的方法对初中生加以引导,使其能主动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探究。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当下最流行且效果显著的方法,不但能对初中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还能强化其探究、分析、理解与掌握能力,以达到培养初中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对古诗词的内涵与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领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与古诗词教学效率,进而推动其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卖炭翁》一课,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主要描述一个烧炭老翁人谋生的困苦遭遇,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实,表达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如:“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严寒拂晓就“架炭车”而行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千余斤炭换回来的是什么?这一切是谁造成的?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将初中生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引导其自主进行学习与独立思考,从而对古诗词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强化初中生的分析、理解与掌握能力,还能对其中的内涵与中心思想有深刻的领悟,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与古诗词教学效率。
三、运用背景资料辅助教学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发现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对于古诗词内涵与中心思想没有深刻领悟,无法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境与真挚情感。其主要原因在于古诗词用词晦涩难懂,而遥远的创作背景也增加了初中生的理解难度,自然无法收获显著的教学效果。故而,语文教师就应以此为切入点,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背景资料加以辅助,让初中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使其能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积极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高效学习,深刻领悟古诗词的内涵与中心思想,同时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其创作意境与情感。
        例如在《游山西村》一课,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给初中生:当时陆游正因被弹劾,罢官闲居在家,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记国事。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写出此诗。这样通过讲述背景资料,能让初中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其带入到古诗词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其当时的创作意境与情感,从而对古诗词的内涵与中心思想有深刻领悟。同时能将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促进学习质量与初中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结: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有促进作用。故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方法,将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激发,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同时需加强初中生对作者创作意境与情感的体会,更深刻的领悟古诗词内涵与中心思想,以促进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及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彦慧.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文存阅刊,2021(9):134.
[2]刘小兰,李志德.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散文百家,2021(3):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