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丽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小学 湖北省黄冈市 438000
摘要:小学六年整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孩子的阅读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良好的阅读力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力,教师通过激兴趣,教方法,谈感悟等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有效阅读。
关键词:阅读力,兴趣,方法,感悟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小学六年的整个阶段,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语文课标还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由“一主两翼”组成,两翼之一就是课外阅读。统编版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言论“新教材主治读书少”“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他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连滚带爬地读”整本书地读,大量的读。那些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孩子,他在学习方面会更有优势。这样的孩子他的知识面会更广。因为他通过大量的阅读,知道的东西多。所以在课堂上听讲时,更容易与已读过的知识信息相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有效扩展,所以听讲时会越听越有兴趣。会阅读的孩子更会思考。因为他在阅读中获得的思考能力,更容易用在课堂学习中。所以会阅读的孩子,他更容易在学习中发现课堂知识的有趣之处。会阅读的孩子,他的综合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会更强,更容易吸收课堂知识。阅读力不仅仅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他对孩子的终生学习兴趣,人生理念,一生的发展能力,一生的成长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的每一次阅读的积累,对他的思考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逻辑力学习能力,丰富的内心体验,细腻的感受,良好的品格塑造,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是相当重要。
二教师该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读前有兴趣,有计划。
读前教师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孩子才会自主读,坚持读下去。教师可以在读之前通过歌曲画面等创设情境。如推荐名著《西游记》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引出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孩子们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通过歌曲及孙悟空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精彩的故事讲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介绍《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大闹天宫”“女儿国”等精彩故事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播放经典的影视剧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下去,要坚持不懈地读。在制定计划时,引导学生从个人自主阅读计划。和小组合作阅读计划,亲子共读计划等方面,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对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进行整体规划。指导学生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策略,按计划分回目每天阅读,让学生养成勤阅读的好习惯。在亲子共读中计划好亲子共读时间.地点.进度,阅读目标.比如说阅读名著《西游记》分三个阶段读完,第一至五周读第1---22回,第六至十周读第23--64回,第12到16周读65--100回。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制定好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计划,那么学生就可以勤读并坚持读下去了。
2读中有方法,有策略。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测推断,制造悬念。运用猜读法,读封面收集信息,读回目,读目录猜想故事内容。读上文猜下文,看图片猜人物等等。针对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采用立体阅读的方式,如与原文,评书。影视作品相结合,聚焦人物和事件,穿插运用预测,联结,比较,视觉化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整本书由厚读薄。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通读法,即速读一遍,弄清故事情节,有不懂之处先跳过,标记法,再读法,即再读一遍,难理解处慢读,品读,简单处速读或跳读。摘抄积累法,即摘抄好词好句并背诵等方式。借助资料对课文的理解,囫囵吞枣式快速阅读法。细嚼细嚼式精读法,断章取义式细读法,如牛反刍式品读法,对比阅读法图解文脉法,即读完后将书中的主要内容用图解法展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出各章回的主要情节内容。对书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写出人物形象标签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等等,这些方法在阅读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3读后有感悟,有交流。
读后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方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讲故事,表演情景剧,说评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精彩语段。赏析人物,分享故事。品味语言,感受名著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进行读书交流展示,如模仿评书中的人物语气讲故事,排演情景剧,为影视剧片段配音等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展示。或者从一本书中任选一个最感兴趣的部分,写一篇阅读感悟。
总之,在小学六年整个阶段,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意识,要把培养读书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学习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