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的教学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5期   作者:张一帆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它们或讽刺或劝戒
        张一帆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   322207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它们或讽刺或劝戒,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与借鉴。在有些寓言故事中,里面的动物都已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被灌以人格的“人物”,它们有像人一样的语言行动,有时行为表现的荒诞怪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在教授小学生寓言故事时,需要教师把握好寓言故事深厚的思想内容,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本文从寓言的内涵、文化、形象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的教学要点。
        关键字:小学语文;寓言故事;课堂教学
前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是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内涵,等待小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但小学生普遍阅历较浅,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对读课文总是浅尝辄止,这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立意去编排课程内容,带领小学生去理解寓言故事里的文化和形象,在此基础上逐渐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
        一、深挖寓言内涵,引导学生知事明理
        有些寓言故事的内涵足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进而感受到寓言故事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寓言故事当中的内涵,展现其中丰富的哲理,使学生理解故事中传达出的重要信息。故事中包含很多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要求学生有从故事艺术形象里挖掘出现实生活中实例的能力,使其在学习课文过后能更加知事明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其实寓言故事也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优美的诗歌。例如,在学习《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时,就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形式打开了另一扇通往诗歌的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分段朗诵课文,朗诵的时候要注意池子与河流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们觉得池子说的话有道理还是河流说的有道理呢?仔细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池子和河流这样的人呢?读懂课文道理后,你们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呢?通过这三个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寻求答案,通过寓言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来找到现实生活的原型,并懂得自己今后要像河流一样,做一个永不满足,负重前行,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而不是像池子一样,做一个贪图安逸,每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人。像这样在问题的探讨中充分发掘出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能明辨是非,善于从故事中吸取教训,也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丰富寓言文化,引导学生深刻认知
        在小学生寓言故事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其深刻内涵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因为有些年代久远的寓言故事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信息,包括关联文章、年代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故事的文化底蕴做初步的了解,从而对整篇寓言故事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认知情感。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故事的文化信息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才能真正对寓言故事保留深刻的认知体验。


        例如,在学习课文《守株待兔》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学习其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我国的寓言故事有更深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所撰写文章《韩非子·五蠹》,可谓是年代十分久远了。但《守株待兔》只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他里面的全部文章都是很有道理的故事,韩非子想让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时代差异,使人们能够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学生在学习了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后再阅读寓言故事中的信息,即可充分理解故事中人物行为举止的含义,让学生们知道了《守株待兔》这篇文章借以讽刺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的人,更好的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要让学生对韩非子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教师也可拓展阅读韩非子的其他一些寓言故事,像一些汉语成语的出处:滥竽充数(语出<韩非子·內储说上>)、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等。在丰富的古代寓言故事文化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古人智慧的结晶,自己去体味文章中的讽刺意味,才能让学生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丰富寓言形象,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小学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大多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想要读懂字面意思比较简单,但是难点在于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小学生大多善于肢体表达和模仿,如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体会故事中的意境,或许可以有意外的收获。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来快乐的学习知识,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更有效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所铺设的情境当中,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具体形象,并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深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课文《铁罐和陶罐》时,教师可让两个学生坐到讲台前分别扮演铁罐和陶罐。当学生读到:“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那种轻蔑的语气着实让人听着不舒服。当扮演陶罐的学生读到:“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那种卑微中带着据理力争态度油然而生。当两位学生表演结束后,我问他们:“陶罐和铁罐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们感受到了妈?”扮演铁罐的学生回答:“我觉得铁罐太傲慢无理了,还有攀比心,总想着和陶罐一争高下。”扮演陶罐的学生说:“我觉得陶罐性格比较谦逊、稳重,友善又宽容,不屑于与别人计较。”
        教师还可以引申讲出《北风和太阳》这一阅读链接里的内容,这个故事让学生更容易表演,可以加上肢体动作。两个故事讲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文中北风和铁罐有着相似之处,全部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这样利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以达到学生对寓言故事有较好理解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美好品质的养成,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具体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其中,寓言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重要教育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将提高寓言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小华.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的建议[J].亚太教育,2020(3):75.
[2]徐福祥.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散文百家,2020(30):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