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5期   作者:黄春宇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黄春宇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鲁迅外国语学校 邮编:3120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优化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此,本文也将以初中阶段的课堂设计为切入点,从物理教学出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分析展开问题教学的必要性,并探讨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构建更加生动现代化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解决模式;应用价值;实践方法
引言:
        早在1980年,欧美国家的教学教师协会就已经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理念作出了一系列的阐述,至此,这一教育教学理念也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延伸和渗透,迅速风靡全球范围内的教学领域。问题解决这一模式,要求教师依照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找出答案。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模式能够进一步凸显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更加开放且包容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看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实施问题教学的必要价值
        首先,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开端,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个体的探索都根源于对万物的惊讶。对此问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内在源驱动力。教师也需要以课堂教学主题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感染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能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新的知识进行全方位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此,教师也需要巧妙的围绕学生依照特定的切入点,展开灵活且多样的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问题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局并不是问题的解答和消灭,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又一起点,引发出新的疑惑和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能够让学生实现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懂得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来讲,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定,思维的发展,实验的设计与探究,结论的整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实践的落实等等。
二、分析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设多元化课堂情境
        情境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和情绪的重要基础,能够引导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提出具有创意的批判甚至是质疑。在这里,情境必须要以真实的物理问题为切入点,既可以应用在学生的实践探索中,同样可以运用到学生的自我观察中,甚至也可以出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以特定的物理实验,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紧密结合到一起。对此,教师就应当认真分析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程度,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鼓励探究合作
        当学生在特定氛围的引导下产生疑问之后,教师就应当进一步鼓励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具体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法,实验探究法,小组探讨法,主题活动法等途径来积累信息和数据。例如,在学习与物质密度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特定的物质作出辨别,例如凭借气味辨别酒精和纯净水,凭借颜色辨别铝金属和铜金属。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所学理论辨认出盐水和纯净水,或者是辨认出首饰是否是真金材质,也不能辨认出铝皮,铁皮。对此,教师就可以先列举出以上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让学生自行说出解决以上这些疑难杂症的途径。在这里,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质量鉴别的方法,分析铝块和铜块之间的区别,理由在于,铝的质量整体是小于铜的质量的。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测量铝块和铜块的质量,验证自己的理论或者是猜想,如果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现象存在矛盾之处,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质量鉴别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哪些,而后再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自行准备必要的器材和工具,并确定测量的方式和步骤,推动学生展开交流和合作,并得出结论,探究物质的基本属性[1]。
(三)坚持循循善诱的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探究意识,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即便是提出了问题,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也会显露出一定的盲目性弊端。所以,教师就应当坚持循循善诱的原则,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当夏季来临的时候,电风扇的使用会让人体感到十分凉爽,但是电扇能否发挥出降温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相应的实验探究,准备特定的仪器,电扇,两只温度计,还有湿的棉花球,在经过一番操作之后,学生也会明白,电扇并不是凉风,也不可以用来降低温度。这种简易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挑战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充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根据正确的思路
        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设计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在叙述问题内容的时候要做到语言的精准和简练,体现出逻辑的缜密性和具体性,同时问题也需要符合物理的基本规律,要保证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实验结果。另外,教师也应当坚持启发性的原则,坚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先由自己提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困惑和不解。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时,当学生的自主探究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又应当是多少?如果月球上没有空气,那么月球上是否会存在水资源?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在设置一个核心问题之后,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延伸出一系列难易适中的小考验,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把复杂的物理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到学生面前[2]。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应有之策,也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情境的多元化创设,合作探究的延伸,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思路的总结这几个角度,论述了问题教学的应用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认真跟进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 陆卫娟.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方案探析[J]. 新智慧, 2020, 000(001):P.111-111.
[2] 赵丽娜.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与应对措施[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11):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