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芬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摘要】 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载体。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抓住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从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一段连贯的话,从说准确的话、说简洁的话到会灵活的说这四个方面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一年级 数学课堂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数学教师应当科学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训练的重点,数学课堂则不需要对此做出太高的要求。其实不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然而,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语言发展尚不完备。在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出现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抓住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一年级学生能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转述给别人听,但由于年龄小,语言发展尚不完备,掌握的词汇较少,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想法,往往只会用一两个字、词回答,表达极不完整。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完整性,要求他们把每句话都说得完整。
㈠ 说一句完整的话
情境图是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新教材的每一个课题都设计了一幅或多幅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对于这些图画可指导学生观察,再口头表述出图画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猪们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帮它的房子盖得又坚固又漂亮。(出示情景图)你们瞧他们做得多起劲呀!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呢?……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问题,很有兴趣地观察情境图,并能根据图上的信息,回答说:“小猪、小兔子、小鱼……”,虽然小朋友们能说明白图上的信息,但笔者试着要求他们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我从图上看到了小猪、小兔子、小鱼……”。较多的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有的同学说的更完整:例如:“我从图上看到有4只兔子在搬砖头”“有3只小猪在搬木头”……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初步学会一些数学语言,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㈡ 说几句连贯的话
一年级学生都有一定思维能力,但要他们把自己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他们往往语句不连贯、不完整。所以在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但在训练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教师示范说连贯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独立组织语言有一定的困难,往往说是说了,但前言不搭后语,很难把自己的计算过程、思考过程连贯的说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示范,提供模仿的范例。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出示主题图后,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说:(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11。笔者先领着学生说两遍,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不连贯的,可由教师领说、学生再说。
教师还可以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看着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这是学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地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板书演示时,笔者也采用了“边说边写”的方法,让学生举起手书空练习:如在教学“9+3=?”时,算式出示:9 + 3 = 然后边说边填写:“把3分成1和2,1和9合成10,10加2等于12。
当然,有时在教学中,也可以请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鼓励他们争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讲述,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如:学习了9+3后,让学生说一说9+7、9+4、9+2等算式的计算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述计算过程中的思考过程,让每个人的思路都得到展示,对于那些讲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从而带动整个集体的发言。
2、借助句式说连贯
在训练一年级学生说话连贯时,教师可以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此进行语言训练。
.png)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用多媒体出示3只松鼠,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跳上来的2只松鼠,又让学生说一句话,并提问“一共有几只松鼠”再引导学生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 通过给学生这样一个句式的训练,学生很顺利的就把几句话连贯起来了。
当学生看到书本练习五的“螃蟹图”时 ,学生能说:原来有3只螃蟹在海里,又爬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螃蟹?通过这样句式的训练学生的话不仅连贯了,而且渗透了简单解决问题的结构,还进一步渗透了加法的意义,尤为突出的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辑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学生说准确的话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虽然对生活语言,掌握不少,但数学语言还是接近空白的,尤其是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并不一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应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使之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㈠ 说准单位名称
一年级的新生对单位还很模糊,课堂上几乎不论是什么东西都以“只”或“个”来作单位名称,八个树,三个凳子等,也不懂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单位名称。为此,笔者对一年级的数学书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发现涉及的常用单位名称有二十几个:一面、一头、一把、一扇、一口、一张、一朵、一幢、一条、一根、一匹、一本、一串、一把、一堆、一颗、一只、一个、一箱、一群、一辆、一块、一瓶等,这些单位名称语文课上都还没学过,要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它们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常使用单位名称来帮助记忆,教他们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
如:在教第一节课“数一数”时,我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画着几棵树,学生随着我的教棒饶有兴趣地数“一棵、二棵……八棵”,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复说了树的单位名称,并把它牢记在心,这种记忆不是感觉记忆或短时记忆,而是长时记忆,记住了树是一棵棵数的,也就记住了它的单位名称。让学生带着单位描述,初步灌输数学单位的思想;让学生知道单位的重要性,养成正确使用单位的好习惯,为以后学习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做好铺垫。
㈡ 说准数学名词术语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又由于一些方言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表错语法,用错数学用语的情况,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认真区分。并对学生出现的有关错误及时更正。
如 “多一些”和“多的多”,“少一些”和“少的多”,“几和第几” 、增加了”和“增加到”等。还有一些数学名词,它们的名字有的是数学家经过一定的科学依据来命名的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类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名称。有的是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的说法,如“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
㈢ 提准数学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都是要求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图意,从插图中得到信息,了解信息,用得到的信息来提出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逻辑思维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往往能提出数学问题,但提出的数学问题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其进行训练。对于他们说的不准确的数学问题进行纠正。
.png)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的练习课时,有一道题是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其中的第3小题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学生说:“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几人?列式为……”“对”很多学生齐声回答。这时,笔者马上说:“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他说的不够准确,小猫和小狗都不是人呀?” “那你觉得该怎么提问呢?”笔者问,“应该是喜欢小猫和小狗的一共有多少人?”其他同学一听,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同学们通过听、反思自己的提问,从而训练学生提问题的准确性。在教学中,还碰到过这样的提问,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像这样的问题,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不够准确,它没有说出篮球和足球的准确数量,应该改为:一只篮球和2只足球一共多少钱?那样就准确了。又如:小鸭有8只,小鸡有3只,小鸭比小鸡一共有几只?应改为:小鸭比小鸡多几只?这样才是准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随时纠正学生提出的不准确的数学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说的准确性。
三、训练学生说简洁的话
一年级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少,在要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词不达意,“嗯嗯呀呀”地说了一大堆而也不能把问题描述清楚,缺少数学语言表达应有的简洁性,所以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完整但不罗嗦,语言少而精练。
㈠ 总结方法说简洁
归纳总结是数学课上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善于总结的孩子就会在不同的情形中以不变应万变。善加利用,总结也是训练学生语言简洁性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70+20)”时,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学生的表述多种多样。笔者趁机让学生进行比较,哪种表述既清楚又简洁。最后确定“7个十加2个十等于9个十,也就是90”的表述是最符合要求。于是我们就将这种表达方式确定下来,用于同类问题。长期坚持,学生很快学会许多类似的表达方法,语言表达的精练性会不断提高。
四、训练学生说灵活的话
《数学新课程》指出,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独立的见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表达同一个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㈠从学习内容出发设计学生说
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己,特别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一道例题“24+9“。笔者注意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探索。有的同学说:把24分成20和4,先算9+4,在算20+13;有的学生说用凑十法,先把24分成23和1,先算1+9,在算23+10;有的学生说用凑整十数,把9分成6和3,先算24+6,再算30+3;还有的学生说把24分成21和3,先算21+9,在算30+3……学生说了很多种计算的方法。当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笔者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通过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叫简便的算法,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
㈡ 从思维方向出发设计学生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例如:根据“树上有9只猴子,树下有3只猴子”可以想到哪些问题。一般同学很容易想到“一共有几只猴子?”“树上的猴子比树下的多几只?”“树下的猴子比树上的少几只?”“树上的猴子和树下的猴子相差几只?”个别同学还提出:“树上下来几只猴子,树上的猴子就和树下的猴子一样多了?”这样的问题就具有创造性。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动脑筋,看谁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在集体交流时,要求一位同学提一个问题,前面同学提过的问题,后面的不能重复。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语言表达得到了锻炼,更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也使全体学生相互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不断地训练学生去表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数学教材特点,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的完整的一句话到连贯的一段话的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实践证明,按照以上方法进行长期的、认真的、不懈的训练,效果会十分的明显。由于重视和强化了学生“说”的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数学语言教学方法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11年第10期 P67
2、陈昭琴 《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 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