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贯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5期   作者:罗国平
[导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
        罗国平
        龙王镇长岗小学 湖北省襄阳市441129
                                                        
        摘要: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一种素质和素养。小学数学的教育一定要把学生的长远的未来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动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便于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年段的数学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有关概念、运算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分析,并结合专家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出合理化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扬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说到底,在小学阶段,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所以老师本身就要重视创新精神并且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树立好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获得更好的培养。
一、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鼓励发散创新思维
        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室上课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和新媒体平台等进行授课,充分提供了互动的条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话语,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同时让学生树立自信,远离自卑,一个良好的心态更利于创新素质的养成。同时,老师可以进行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兴趣,在场景中进行教学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知识的补给,进行思维的发散。尤其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变化,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积极的给予解答,不能敷衍了事。
二、注重实践开拓思维 用实践检验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学习中同样适用,实践是创新素质培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索,进行思维的发散,激发创新意识。实践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缺的一个步骤,数学不仅仅是数字的运用,还是逻辑性思维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章节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准备七巧板教具,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利用七巧板自己动手拼出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还可以要求小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转动脑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三、打稳地基 扎实基础
        一栋楼房盖得好不好,要看他的地基是否扎实,想通的道理,一个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的支撑上。在教授三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时,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却拿不到分数,这通常是因为马虎算错了数,或者是因为答案没有写全等等,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马虎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基础不牢固发生的,当学生不能够掌握好算术的步骤和精髓时,就很容易在做题过程中出错。
        为什么要注重基础的学习,一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进行创新培养的前提,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如果连最基本考试的内容、常识的内容都无法掌握,暂且不说他有没有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对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都是空谈,创新能力是加分项,但基础知识是必得的分数;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是对基础知识的补充和丰富,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独特的创新精神,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多角度认识,更多层次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开放的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法宝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开放的教学,主要指的是对课堂的开放,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室里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所以教师有必要开放课堂,在开放的课堂里,一堂课不一定是40分钟,讲课的地点也不一定是在教室里。每堂课在教室之外,还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教室之外,还可以在操场上、在商场里、在与父母对话的过程中,利用好课堂的开放性,绝对会对数学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实施开放教学旨在于给学生一个发散性思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索数学中的问题,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支笔和一个本,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去接触自己想要获得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适当的扩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全面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例如数学王子高斯,在讲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们不断地追求知识,主动思考。
五、进行小组合作 激发创新动能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的同学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发挥优势互补和个性化的优势,同时更能进行思想的碰撞,使同学们产生头脑风暴,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颇多的好处。但是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最大程度地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能够得到更多新奇的想法,能力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在合作时潜移默化的被影响,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进步和成长。同时,如果在小组中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发表观点的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失为一个绝佳的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一阶段是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黄金时期。好奇心是小学生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以上的方法主要就是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自由自主地去进行创新和创造。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老师予以重视,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握好着力点,就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然后将创新变成一种能力,应用到之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张茜.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学周刊,2018(31):46-47.
[2]张帅.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刘金萍. 谈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小学数学基础教育[J]. 才智,2020(1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