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宜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良田学校 423029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问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凭借自身的拓展性、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确保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路径探微
引言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标要求,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看出,部分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造成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展。基于以上分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曾经提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源动力。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基于课本教材展开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下展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一个生动、趣味性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情景中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有效地展开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知识点时,联系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进行实践情景创设,如,教师在一个盒子中放入红、黄、蓝三个小球,然后提出问题:小李三次从盒子中展开有放回的抽球,连续三次抽到蓝球的概率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在实践情景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共建文明城市”的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都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伙伴”。
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片上的花坛,哪一个更大一些?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方格图中计算它们的面积,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感,教师可发放纸张,设计“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使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熟悉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熟悉的场景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三、注意分层引导,助力学生个性学习
为了使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教师还需关注对学生的分层引导。例如,在三下《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动物森林秋季大丰收的情境。兔子多多家妈妈比较喜欢胡萝卜,兔子爸爸喜欢白萝卜,多多喜欢红萝卜。现在家里收获了很多的青萝卜,1个青萝卜能换3个白萝卜、1个白萝卜可换6个胡萝卜、4个胡萝卜能换1个红萝卜。让学生展开分角色体验,分发给他们不同数量、颜色的萝卜卡片,使其结合任务单,进行“萝卜交换”。教师可依据学生综合能力差异,向其分发不同的情境任务———对于基础优异的A层学生,可向其分发较复杂的问题;对于C层认知能力略显欠佳的学生,可对其进行逐层引导,确保其理解问题情境,先挑战相对简单的问题,再进行“进阶”学习。从而,在有效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倍数关系。
四、结合实践活动,完善认知结构
结合实践活动构建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够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动性的空间,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以《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美,并以此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笔者首先请学生将课前手动制作的图案拿出来,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以此提出问题,即,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怎样画轴对称图形,在画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什么,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这样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思考,并使他们主动观察制作好的图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教学影响。对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以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下,优化情境创设的策略。此外,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情境的构建能够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而促进他们认知结构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桓.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20(34):95-96.
[2]潘永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J].山西青年,2020(13):147.
[3]赵秀芹.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路径[J].读写算,20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