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卫民
广东连州市慧光中学513400
背景:
连州市慧光中学是连州市第二大的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200人,教职工146人,2008年8月两校合并到现在,办学时间才两年多。从地域上来讲,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临近市区,人流、车流密集,不良社会青年多,网吧、游戏机室、酒吧较多,周边卖淫、嫖娼、赌博、打架、吸毒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临近村风较差的鹅公潭、河村、高堆等地,许多村民不务正业,读书成才观念不强。从学生来源来看,我校学生来自全市各地,由于不用交学费、择校费,众多农村学生涌入连州市区,到我校就读。我校农村学生占92℅,城镇学生占8℅;在连州租房的农村学生有39℅,留守学生占52℅,单亲家庭不少,独生子女众多。很多学生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无时间和精力,造成家庭对学生监管不力,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远未形成,如没计划用钱,垃圾随处扔,沉溺网吧、酒吧、机室,吸烟赌博,缺乏爱心、与人相处不融洽,贪慕虚荣、没有读书成才思想等。这些复杂的育人环境,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校管理工作中的关注焦点,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调查展示:
.png)
.png)
由此表我们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行为的问题表现得出以下分析:
一、农村留守学生思想、行为的问题表现。
(一)情感方面:
1.亲情缺失。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多由老人抚养监护,监护人的文化低下,对隔代后辈教育方法老旧,加上溺爱,难于监管;独生子女的特点,父母的离异,对父母、老师的恩情感受不深,使留守学生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易与人产生矛盾。
2.自我感觉欠佳。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就读,在面对困难和优于自己的城市人时,学习上不如别人,物资经济、家庭环境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情绪低落、消沉。
3.沟通交流不善。由于与父母长期相处沟通少,物质上的交流部分代替了精神上的交流,留守学生转而与同学、朋友交流相处,当遇上不良朋友同学时,容易道听途说、偏听偏信,陷入堕落。
4.心理障碍严重。生活、学习、家庭、社会的压力,使留守学生焦虑不安、郁郁寡欢、被迫从事许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心理健康严重受损,容易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等多种精神病症状。
(二)学习方面:
1.动手能力不强。由于从小的溺爱,留守学生在家少做家务,动手能力弱,缺乏吃苦精神,创新能力差,对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逻辑科目怀有恐惧。
2.学习积极性不高。据观察,放学后带书包回家的只是少数、对完成作业有畏难情绪,超半数在课堂抄别人的作业,回家则告诉家人已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了,学习成绩差可想而知。
3.体育锻炼太少。从体质测试来看,1/3留守学生不过关。虽然学校一再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但内宿留守学生早上跑步的仍然寥寥无几,引体向上平均不超过7个。
4.对管理有抵触。由于从小就自我为中心,留守学生对管束有抵触情绪。对每天穿校服回校,规范的仪表仪容要求有意见,反映留守学生追求自我,展示个性的愿望。
(三)生活方面:
1.性偏差行为。由于信息的缺乏,老师及父母对性的羞于启齿,如生物老师讲到人体性知识的时候,多数叫学生自己看。留守学生对自身性生理认识不足,道听途说,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暗地里喜欢看黄色书报、视频,易出现性别角色混乱、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
2.良好行为习惯远未形成:由于缺少父母的实时监督,留守学生无计划用钱较为常见,喜欢穿名牌、吃零食、开生日聚会、玩游戏、上网qq、微信等。在生活中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义气打架等。
3.缺乏高尚的信仰。当今社会,多元化信仰席卷全球。各类具有商业性的体育文艺明星成为青少年的崇拜对象,明星的华丽服饰、奢侈生活为青少年特别是贫穷留守学生所模仿,金钱锈蚀着广大青少年的灵魂。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等青少年组织的作用影响趋弱,出现“共青团跟着党走,团员不跟团组织走”的现象。留守学生对入团不感兴趣,“重享受,轻义务”的信仰现象不容忽视。
4.思想性格缺陷。留守学生长期的思想压抑,易出现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性格偏差,导致逃学、离家、施暴、赌博、恐吓、勒索、偷窃、抽烟、吸毒、加入黑帮等问题行为。
5.人格扭曲变态。长期的心理不健康,易使留守学生人格严重扭曲,出现偏执型、戏剧型、回避型、变恋型、分裂型、被动攻击型、反社会型等变态人格,农村留守学生自闭、自杀、精神病等时有发生。
6.身心发育不良。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意志力薄弱,身体新陈代谢混乱,疾病频发,出现偏头痛、胃肠炎、神经性皮炎、心脏神经症、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二、农村留守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
1.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后果。当今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广大农村经济仍然落后,生活水平低下、信息闭塞,在城乡二元结构脱节、分配制度极不公平的条件下,农民辛勤的付出并没有获得丰富的报酬,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滋生了仇富心理,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环境的不公平。当今教育,好的学校云集城市,窗明几净,设备齐全,名师汇聚;反观农村学校,设施简陋,缺师短资,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学校基础薄弱,考上名校的凤毛麟角,留守学生想随父母上城里读书又面临城市户口、择校费、生活费用的限制,于是无奈、沮丧、妒嫉、愤怒,种种挫折历历在农村人的心头。大学生读完大学后找工作难,大学生与农民工报酬相差无几,使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非常盛行。
3.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当今农村家庭,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子女少,迫于生计,父母远走他乡谋生不在少数,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多数只是在电话里与子女交谈,对子女的情况了解较少,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缺失,家里老少勉强度日,老人多对小孩溺爱骄惯,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或性格胆怯,或粗暴专横,或懒惰任性。农村子女稍有差错,少文化的父母就对子女殴打谩骂,即使父母在家也忙于打麻将,对孩子疏于监管,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抗拒、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缺损家庭的歧视虐待,使留守学生养成怀疑、孤僻、憎恨的性格。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有害因素,如金钱决定论、黄赌毒、色情网络、不良声讯信息、游戏机传递的暴力信息等;坏人的教唆、学生同伴的哥们义气,农村里恶劣的村风、黑帮的介入、传销、地下六合彩的流行,都使留守学生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容易从众,喜欢用私下的暴力解决矛盾,稍有不逊,就会往坏的方面发展。
5.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普十二任务,教育教学创新少,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又要求过高过严、对差生歧视训骂,采取粗暴体罚,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凭自己的喜好,不公平地对待学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的身上,使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每天三点一线的机械学习行为、升学率、考试、学业重等因素都加重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6.农村留守学生个体的内因。农村留守学生由于营养配置不良、信息闭塞等原因,往往成熟迟,加上社会经验缺乏,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而是采取退避、幻想、侥幸、压抑、抽烟、吸毒、喝酒等方式来逃避现实、宣泄不满,不利于心理健康。早期的创伤性心理体验、亲子关系的不良,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沟通交流较少,使学生转而向不正当途径寻求性知识,导致性道德和性取向发生偏差,成为构成其将来思想行为的问题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