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柳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100
摘要:戏曲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凝聚和积淀,展示出了各个地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也传递着不同民族人民的精神向往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能够为素质化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对此,本文也将以地方民族戏曲的传承为切入点,从彩调出发,分析地方民族戏曲彩调进课堂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实践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进一步彰显出非物质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地方戏曲;彩调文化;应用价值;实践方法
引言:
彩调文化是广西戏曲发展的鲜明体现和重要传承,又被称作唱灯,采茶,花灯,花鼓,主要流传于广西本地以及周边的湖南,贵州地区,在整个广西审美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展现了独特且绚丽多彩的八桂风情,传递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特色,反映了广西本土的生活面貌,以及情感状态的变化。也就是说,彩调文化已经渗透了广西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逢年过节,街头巷尾,亦或是生老病死和婚丧娶嫁。
一、分析彩调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价值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广阔,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这也就进一步带动了群众观念和思想的更新,新的理念给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和干扰,彩调艺术也面临着新闻的挑战和风险。电影,话剧,歌剧等传递着鲜明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大批的受众,那些在过去曾经热衷于彩调艺术的观众,也逐渐降低了对这一领域的热情,投向新媒体的行业中。那些从事彩雕艺术的老人,他们的年龄渐长,所以演戏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青少年作为主体观众,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情绪都更加现代化,在面对彩调艺术的过程中,也会感到陌生和难以适应,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其中的精华和魅力,所以也不会激发出过多的热情与好感。以上这些都足以说明,彩调艺术的确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时代考验。然而从本质上来讲,彩调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不仅反映了广西的生动民间生活,同时也集聚了民间的智慧和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所以其自身的价值也不应当被就此埋没。所以,必须要推动彩调文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要进一步正确认知到材料自身的功能,提高民众传递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护特色乡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传承氛围和环境,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熏陶并感染学生的思想。
其次,彩调元素的应用能够推动德育教育的全方位开展。从戏曲剧目来看,彩调艺术传递着多元化的价值理念,无论是善恶还是美丑,能够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真善美氛围,发挥着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元末高明也在其著作中指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而材料本身就可以反映出许多忠孝仁义的剧情,例如刘三姐和阿三戏公爷等等,总能够传递出对好人的赞颂和坏人的批判,教化功能十分明显。对此,彩调文化的应用,也能为德育教育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对戏曲的欣赏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元素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分析彩调文化走进校园的方法和措施
(一)辅助作用的发挥
彩调艺术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文学等等,传递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社会面貌,能够反映出广西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勾勒出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了许多优美的民族语言和音乐舞蹈。不同的戏曲剧目,都能够传递出丰富的八桂文化思想内涵,也涉及到道德教化的元素,是一副生动且多彩的民间风情画卷。对此,教师也需要在音乐课堂实践的时候,为学生讲解广西的发展历史,介绍简单的宗教信仰和审美取向,展示出广西人民日常生活画卷,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印象和理解,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
(二)与音乐元素的交叉结合
彩调文化本身就是音乐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应当推动戏曲和音乐课堂的交叉融合,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各项实践活动。对此,教师应当根据音乐课的基本目标,立足于戏曲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创编校本教材,应当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表演的剧目,保证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做到深入浅出,在介绍故事的时候应当直奔主题,帮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营造出更加优良的视听效果,注重对本地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分析[1]。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就是教育的重要来源,社会也就是学校。学生通常都会对自己更加熟悉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也需要选择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所见所感,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而且,教师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片段,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一听就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也要随时留意那些富有时代感的彩调曲目,引导学生进行组合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
彩调艺术博大精深,仅仅依靠知识的理解和背诵是尚且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和年龄特点,以校园为单位,组建少儿曲艺社,学生彩调团等戏曲类社团,并在校内设置宣传橱窗和展板,开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剧团进校园或者是名家进校园,邀请专业的彩调艺术家或者是彩调教师进行指导,组建座谈会或者是讲座,这样可以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和环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彩调艺术邀请比赛,设计彩调沙龙展示活动,要凸显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塑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中国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彩调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应有之策,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元素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延伸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彩调戏曲进校园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了材料的基本内容,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在未来,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性,让彩调文化能够持续性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 莫田娟. 彩调融入桂林临桂区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D].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 王常俏.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彩调剧传承创新研究[J]. 艺术教育, 2019, 000(007):P.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