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前还是游戏在前?——浅谈幼儿游戏活动应该如何进行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5期   作者:谢世莉
[导读]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谢世莉
        犍为县石溪中心小学 四川 乐山614401
        规则重要吗?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我们这一生就像是一场竞赛,需要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生存在这个社会,遵守规则,才能将比赛进行到底。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在不断的学习各种各样的规则。在家庭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尊重关心家人、懂得分享、乐于助人、按时睡觉、遵守承诺等等。在学校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上课不能说话、有事需要举手发言、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爱惜公物、与同伴友好相处、放学就餐排好队、认真听课做早操等等。在社会中,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其中行为规范类是出现最早、最普遍的社会规范,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讲卫生懂礼貌、尊重他人等等。法律规范类是有条例、规章的具体形式,有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等等,如:交通规则让我们知道了人与车各行其道才会安全有序,不能闯红灯、不能酒驾、醉驾等等。
        规则意识在我们脑海里根生蒂固,也致使我们在教育中同样看重规则,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安全无小事,为了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建立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从小班入园以来,就在建立规则,如:按时来幼儿园、懂礼貌、注意卫生、有常规意识、懂得和同伴友好交往等等。规则很重要!
        游戏重要吗?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全面的、对幼儿学习生活有启蒙性、让幼儿快乐参与、将各项活动整合、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等等,活动目的注重孩子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其脑、手、嘴、眼、时间、空间。游戏很重要!
        那么,当规则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相碰撞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传统教育组织的游戏当中,一般是先讲解具体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并在游戏中不断强调,让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来进行游戏,如我们班开展的抢椅子传统游戏:我先讲解规则,让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转动,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当说到抢的时候,快速找座位坐下,慢者则淘汰,一直到最后留下的小朋友为获胜。这样的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但在创造性、主动性方面十分缺乏,孩子只是游戏的参与者,通过我对活动的反思,并结合孩子的发展来看,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变,让幼儿来制定规则,成为游戏的主导者。创新型玩法一:播放一首孩子熟悉能唱的简短歌曲,让孩子来指定当歌词出现什么字的时候小朋友们开始抢椅子。孩子们在玩儿的过程当中更有兴趣,歌曲是他们所熟悉的,播放歌曲时会一起跟着唱,游戏刚开始时,部分幼儿反应不够准确、快速,但玩儿了几次之后,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想要自己指定不同的字来改变玩法,游戏的主动参与性、孩子的反应能力以及儿歌的掌握都加以提高。创新型玩法二:让孩子在转圈时来指定动作或指定人物,大家就跟着做跟着指,如:嘴巴在哪里?鼻子在哪里?小叶在哪里?说到什么小朋友就将它指出来,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就指自己。说到抢的时候再迅速找空椅子坐下。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孩子指定动作的时候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很多小朋友指定了一些很搞笑的动作,如:撅撅小屁股,身体开飞机等等。在游戏过程中,趣味性大大提高,很多小朋友都想自己来指定更丰富多变的动作,来当游戏的主导者。游戏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多变的,在原有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规则,使游戏变成属于自己的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
        当规则和游戏相遇,我认为,就得游戏在前,规则其后,在幼儿园中,我们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带领着孩子进行一日生活,我们开展丰富的活动,其目的是以孩子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让孩子在活动中达到“跳一跳,能摘桃”,能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和谐发展,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且优秀的接班人。一个游戏,当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固定的规则,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思维,那个已知的玩法就像“牢笼”一样,困住了那些奇妙的小脑袋瓜,让它们飞跃的范围始终留在牢笼里。我们开展游戏活动,其重点不应在于教会一个游戏的玩法,而是重于活动能带给孩子的一些东西,如:思维的创造性,在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时,有自己的想法,能有多种形式去尝试它,甚至可以组织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自发性游戏。二十一世纪了,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抛开老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达到“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对于游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展有园内特色的游戏活动,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及已有的能力水平来丰富类型。
        我所在的园所属于乡镇园所,游戏来源于生活,并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及社会认知,在开展园内特色游戏活动中,我会选择偏向于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有了“游戏在前,规则其后”这样的教育理念之后,在组织我班游戏活动时,我会出示游戏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已有经验认知下,去认识、了解。再进行自主独立的探索,发现不同的玩法,再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共同参与。
        开学时,我园的环创是地方特点结合竹子来打造的,结合家长的力量做了许多的手工艺品,如:竹编花篮、小竹筒罐、小截竹筒用于绿植的栽培、竹筒加以装饰用于早操器械等等,甚至与手巧的家长做了挑水的竹筒担子。充分体现活动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并有效的利用已有材料,我利用挑水的竹筒担子开展了游戏活动。 首先,是对于材料的认识,这个是什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轩轩说到这个是挑东西的,我在家里见过;仪仪说到我在街上看到过;丞丞说到它可以装很多东西,比如水、豆子、水果等等。再想一想它是怎么挑的?请小朋友来示范一下。在探索环节有的宝贝是把它挑在脖子后面,有的宝贝是挑在肩上,左肩右肩,也有的小朋友是抬在两只手上的……方法多种多样。再思考,怎么样的方法是最稳妥的,可以不让竹筒里的东西倒出来?(由于竹筒太小了,同时让孩子更加小心地去挑战,我在竹筒里面加了部分水)在探索之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将担子挑在肩上,手扶住担子的两边,减少晃动就可以更稳,不让竹筒里的水洒出来。在现有的探索下,孩子对于竹担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后面的活动中再不断增加游戏的深度,如:增加各种障碍物,让孩子在挑东西的同时增加其挑战性,在已有水平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最后再分组比赛。这样的游戏是孩子们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再一边总结的活动,它没有一开始的固定玩法和老师的一味讲解,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再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不断的改变玩法,改变障碍物的布置及挑担子的姿势等等,这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在活动的不断尝试下,我更加知道了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快乐,今后的教育当中,我会放下“教师”的身份束缚,真正走进孩子,从孩子的水平出发,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