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华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350000
摘要:历史已经成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本文通过论述高中历史教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多元化人才,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
关键词:教师素养;学科素养;历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高中历史从学生学科素养出发,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历史教师必须提升自已的教师素养。本文将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师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现状,指出历史教师落实学生学科素养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历史教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了新课标着重提及的地方,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包含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五个大方面,每个方面都包含了重要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素养,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帮助会很大。但是,相关的研究发现,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让采用传统的应试化教学法,采用的模式一般为讲解课堂重难点内容、学生端坐听讲并背诵、教师提问的方式,整个教学都是按照教师预先制定好的课件按部就班的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很少,学生的历史核心思维、核心价值观等无法形成,无法掌握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因此,从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历史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历史教师落实学生学科素养需要提升的地方
(一)、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依赖广大教师的课堂的创新实践。新课程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要求开发个性化的课程,特色课程,综合性融合性的课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的。
它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已的研究专长,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广博融通的各个学科知识,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强调教师要有很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力。又比如新课程改革强调“育人”,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教学”,更要关注“教育”。单纯地把课上好是不够的,时刻要有“育人”意识。要育的人是适应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人,故而水涨船高,教师的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
(二)、按新课程理念,“教师即课程”,这意味着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有机部分,教师自身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多维立体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这一维度的课程建设。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教师本身也应该要首先具备和发展同样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要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已,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健全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更加优秀的团结协作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些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必须要与不断提升自己。
(三)、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师方面的现实因素:一是师资配备问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到核心素养的落实。大量的代课老师,师资不稳定也没法保证质量。二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创新实践。教师是引领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但是目前教师的繁重工作和较大压力束缚了教师的成长。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奴隶是创造不出金字塔的》,其中说到“金字塔的建造者,绝对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到最佳的水平,才会有创造力。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学校能够考虑和协调这些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效本研究,推动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创造育人。教师唯有具备自由的心灵,平和的心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才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去感悟,去主动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是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高。下一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霞.高中历史教师探究能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界,2020,000(004):32-33.
[2]宋鸿雁.基于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