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韩军飞
[导读] 近年来,各行各业建设迅速,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
        韩军飞
        榆林高新区教育局   陕西榆林   719054
        摘要:近年来,各行各业建设迅速,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以将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视野;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已势不可挡之姿融入人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人们除了借助信息技术上网娱乐之外,还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开展一些拓展性学习,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指引我们要不断学习创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元素,同时有效整合推动初中物理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成长于新时代的中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信息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而要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1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信息技术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物理本身是一门涵盖知识面非常广,知识体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学科,仅仅着眼于课内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思考,常常会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第一,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改善课程呈现的方式。传统理念下课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多通过书本和黑板的形式呈现,这种枯燥的呈现方式不仅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因为知识体系相对比较刻板,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使得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低。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整合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优化课堂呈现方式,并指引学生系统,科学地来学习知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第二,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思考意识迅速发展。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物理学科的很多理论在生活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模型,但是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总结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会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以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由理论向实践不断探索,从而更好地提升对物理知识的渗透,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意识。另外,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设计和呈现,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指引学生有效反思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基于信息化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中包含有很多具有较强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知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并激发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因遇到阻力而失去对物理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增进自信,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2.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支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让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富于趣味、更易于理解。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良好结合点,利用信息的视听功能形象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科想象力,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掌握教学知识点。如,在进行摩擦力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内容表现了一位小朋友走在路上被一块瓜皮滑倒了。学生对这种生动的场景会充满好奇心,他们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小朋友滑倒?其中包含什么物理学原理等。带着问题,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再如,要揭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呈现一条铺满碎石的路面,以及一个物体在路面上移动受阻的情形,再对比播放同一物体在光滑路面上移动时的顺畅情境,使学生对摩擦力形成直观的体验,因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知识点强化其记忆
        信息技术通过直观的视听功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点及相关物理现象生动呈现出来,会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和记忆,相比于传统说教式教学要产生更明显的效果。如,在进行增大有益摩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制作如下视频:一辆行驶的车陷进路边泥淖中但因动力所限无法开出来。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想办法如何使车开出来。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过类似体验,他们有的说在车下铺垫稻草,有的建议在泥中铺填石子,有的建议在车轮中安装防滑链等。表明学生已感悟到造成车行驶困难的原因并得到相应结论:即要停止一个物体的运动,可以想办法增加路面粗糙程度,以增大有益摩擦。这种既有直观的影像,又有共同的讨论,营造出轻松且思维活跃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
        2.3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于物理知识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掌握知识点。设计情境的方式包括:视频资料、图片、音乐以及动画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加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式构建教学情境,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解析、直观呈现,使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复杂的事物变得简洁,单调的知识变得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种主客观教学条件的具备,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同时,借助模拟实验,还可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有效弥补了传统实验方式的不足。如,在电磁振荡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振荡电流在LC电路中是如何产生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有什么规律等知识点往往有理解难度。为此,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对电磁振荡进行演示实验,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即可清晰呈现出LC电磁振荡的内在规律以及相关知识的原理。再如,作为物理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探究物理学知识及其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实验中充满的探究和验证、判断过程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也是物理实验更吸引学生的原因。但在传统物理实验中,由于受到场地、设施、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实验无法完成或完成质量不佳,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视野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运用三维立体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并采用动静结合、快慢适宜以及重复播放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快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如:在进行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中,因为要用到水银,但因水银的毒性原因不能在教室中展开。基于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实验视频展开帮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及实验结果,安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再如,在物理教学中,电流及电压相关知识一直是学生的疑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借助课件直观、动态呈现电荷的定向移动,以及由此形成电流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电流强度等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在信息化视野下实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优化实验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中学会动手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教师要进行总结,探究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静.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