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210042
《舞蹈》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代码:160100)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课程贯穿在校学习的五个学期,第五学期采用“琴舞对开,四节连排”的授课方式,围绕艺术表现、审美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以及实践应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舞蹈教学延承了“言传身教、动作模仿、反复训练”的模式。由于生成手段的缺失,专业技能中最为核心的“表现力”基本上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感悟,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会跳不会教的现象。
现代舞蹈理论认为:舞蹈的表现力来源于细节的表达。相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藏族舞蹈的欲动先屈,蒙族舞蹈的抖肩翻腕,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维吾尔族舞蹈以扬眉动目、移颈盘转的动作展现其热情活泼的表现力,对学生表情呈现和情绪表达等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在前四学期学习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按照“体验风格、掌握元素、深化组合、尝试创编”四个环节,践行“教育即生活”的艺术理念,借助道具迁移生活化的体验促进舞蹈元素的掌握;落实信息化教学理念,借助舞蹈学创平台(含:动作比对、队形模拟、轨迹捕捉、作品上传、视频资源库、评价管理六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视频采集,将问题实时捕捉,解构分析,横向比对,纵向比较,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们意在对将来的舞蹈教学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将来的职业岗位实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整体设计
传统舞蹈教学延承的是“言传身教、动作模仿、反复训练”的模式,由于教学主体——学生存在着专业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差距,造成了舞蹈元素学习中方向、幅度、节奏、协同等细节上的差异。以维吾尔族舞蹈特有元素“移颈”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转代移、幅度过大、节奏失当、双肩晃动等问题。而通过传统舞蹈教学中的镜面观察无法实时、准确、精细、再现地聚焦这些问题。在深化组合阶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表情的自我感知和情绪由内而外的表达,这是由于激发情绪的因素和情境的缺失造成的。在尝试创编阶段存在着队形调度的问题,如:排面错乱、进退失据、走位不当等情况,同时也存在着队形设计不符合作品内容与情感表达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在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解决手段的单一。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践行现代艺术教学理念,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因为传统的“言传身教、动作模仿、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解决舞蹈元素和组合中的细节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表现力的不足。依据现代舞蹈理论,我们通过强化细节的表达来全面提升舞蹈的表现力。现代信息技术和舞蹈特有的经验性教学技巧综合运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措施。
二、教学实施
(一)构建“进阶型”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体验风格”、“掌握元素”、“深化组合”、“尝试创编”的教学主线,构建“进阶型”的教学流程。四个环节遵循由点到面、由外到内、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针对“体验风格”环节中“移颈”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舞蹈学创平台细节比对功能中添加辅助线,将问题清晰化,通过比对分析有效地规范头部动作方向,解决肩颈不协调的问题。
在“掌握元素”环节中,借助道具瓷碗,迁移生活化的体验,解决“横垫步”移动路线中摆胯颤动的问题;在“深化组合”环节,教师创设葡萄丰收情境,学生借助舞台环境、民族服装,在欢快的民族音乐中由内而外地激发舞蹈情绪,通过舞蹈学创平台实时捕捉个性化的课堂影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比对,提高情绪的表现力。在“尝试创编”环节,学生分析课堂影像,借助舞蹈学创平台中的队形模拟功能,将队形创编原则有机地运用到创编实践中。
(二)践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过程即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重在“真”,分析问题重在“深”,解决问题重在“准”。真问题来源于对细节的探究;深化问题的多维度分析,关注成因和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解决问题的措施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尊重传统教学中的经验性教学技巧。
(三)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课程与模块依托于舞蹈实训室与训练专用舞台等硬件环境,充分应用舞蹈学创平台,构建基于细节比对分析的问题导向教学流程。通过动作比对、队形模拟、轨迹捕捉、作品上传、视频资源库、评价管理六大模块,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实时采集课堂教学数据,通过细节比对、将抽象的舞蹈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视化、精细化,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资源进行整合,将课堂教学在时空上进行拓展。
三、成效与特色
(一)学生能力发展
通过学生自评(权重:20%)、组内互评(权重:20%)、组间互评(权重:20%)、教师评价(权重:40%)四个级别分别从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创意表达、以及实践应用五个维度获取课堂数据。从数据中我们发现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产生社会效益
课堂教学的成果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在丝路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以教学班级为主体的学生团队,以一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舞蹈成功地进行了展演。学生将维吾尔族民族热情、乐观自信的性格很好地加以诠释和展示,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多民族文化的绚烂。
(三)教学特色创新
1.理念变革与模式创新
秉承“教育即生活”的艺术理念和信息化教学理念。借助道具迁移生活化的体验,充分应用舞蹈学创平台,通过实时获取、细节比对,解决“如何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这一核心问题。
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导向,四个教学环节及其所属的多个步骤中所存在的动作规范问题、情绪表达问题、队形创编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发现,师生共同分析,探索解决路径,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运用所学开展活动,学生不仅会跳、会演、会创而且会教,实现产教融合。
2.技术支撑与技巧应用
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上,舞蹈学创平台贯穿整个课程,动作比对、队形模拟、轨迹捕捉、作品上传、视频资源库以及评价管理六大模块,实现学生自主探索、优化学习建构,在完善细节的基础上,提升艺术表现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舞蹈是艺术化的生活表达,传统的舞蹈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性教学技巧。借助道具将生活化的体验迁移到教学实践中来,如“深化组合”环节中的“情绪体验”步骤,通过品尝葡萄的真实生活体验,由内而外地激发了不同的情绪,真实鲜活地呈现恰当的表情,有效地提升了舞蹈的表现力,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思与改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化、体系化以及校级层面上的多终端网络平台的应用是我们今后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努力方向。
我们借助创建智慧校园的契机,从硬件更新、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数据采集四个层面进行了体系化的研究与建设,但目前仍处于试点与推广阶段。资源开发与使用的权益合理分配等制度的完善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作者简介】沈斌 , 1971年9月,男,回族,江苏省南京市 高级讲师,本科学历,从事中职信息化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