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选择素材 焕发课堂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素材的选择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陈金菊
[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材是主要的课堂学习材料,但数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
        陈金菊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材是主要的课堂学习材料,但数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的今天,仅满足于教材上的那些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数学教学素材以济教材之不足。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赋于数学课堂生机与活力,实现师生的灵动,就必须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观念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合理有效利用学习素材,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学习素材 选择 利用 实践
        
        教材是主要的课堂学习材料,但数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的今天,仅满足于教材上的那些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数学教学素材以济教材之不足。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赋于数学课堂生机与活力,实现师生的灵动。
        一、合理应用相关知识,化解疑难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教材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抽象、坡度和复杂三方面。由于小学生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更何况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循序渐进,在遇到较大坡度时,就不易攀登;而且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阅历浅,在处理时缺乏应变能力,所以在学习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会产生问题。这时教师要通过学习素材的选择 ,引导学生运用用相关图形、图表、数据、现象等帮助,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我解决疑难。
        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一课中,对于 “为什么说近似数0.50比0.5更精确?”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直观材料即呈现放大的米尺图,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近似数0.50比0.5谁更精确?
        在直尺上找到近似数0.5和0.50的取值范围:
                
       这个图把数的精确程度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也非常深刻。同时渗透了数学分析中的“区间”思想。可见教学中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适当地利用学习材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有效使用学具操作,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不应该由教师毫厘不差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去记忆、背诵,而应该由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蓄备,在教师提供的充分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去操作、探究、反复验证,从而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对自己思考过的方法要比教师引导的方法印象深刻。而要扩展学生的空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与学具资源。只有让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课堂中才会现出活生生的自然生态。
        如《容积单位》一课,在认识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后。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出升与毫升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猜测1升与1毫升的关系,有的学生说1升=100毫升,有的说1升=1000毫升。教师接着提供5毫升的针筒与容积是1升的立方体容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升与毫升的关系。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兴趣盎然。通过观察针筒内1毫升的水,先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几个药瓶与矿泉水瓶的容积,进而探索出1升的立方体容器内可装100毫升水的正确与否。这样的教学真实有效,因为教师提供的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思考,从而自己获取知识。
        
        三、有效利用生活素材,强化应用实践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地改编以拓展学习资源。这样可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起对学习数学的渴望。
        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家想做一个直径是1米的玻璃餐桌,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如果吃饭时每个人占用餐桌60厘米的弧长,这张桌子够几人一起吃饭?这是一个取材于实际生活的内容,学生在鲜活的事实中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了用数学的需要。
        又如学习了《容积单位》一课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见到的升与毫升,并让学生抄写下来,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一瓶墨水盒上标着60毫升,是指瓶里有60毫升墨水。
        生2:大瓶可乐2升,是指可乐的体积是2升。
        生3:我家冰箱门上有212这个数据,爸爸告诉我这个数据表示冰箱的容积212升。
        ……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素材的有效选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育。有效地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及时应用知识于实践中,更深刻地巩固了数学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帮助他们在收集信息、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学习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学习素材,比如:《比例尺》、《百分数的意义》、《计算储蓄利息》、《长方体的表面积》等。根据学生的生活拓展学习素材,一方面要求新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从实际中提出,以实例引入,防止知识与实际的脱节。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数学课堂。
        四、灵活选用错误素材,点化学习困惑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的生成过程。课堂上生成的学习资源是教学上一笔珍贵的财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堂上资源的生成往往会出其不意,又很可能是学生的困惑之处。因此,教师应根据生成资源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当堂解决学生的困惑。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学生出现了两种解法,解法一:120×2÷(120÷40+120÷60);
        解法二:(60+40)÷2
        教师就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分别让学生展开讨论。第一种算式学生检验了其结果肯定正确性后,让解法二的学生说解题思路。一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去时的速度加上返回的速度再除以2就是这辆汽车住返的平均速度。这个方法更简便。”许多学生纷纷点点头称对,可有学生指出:那为什么计算结果与解法一不同呢?
        老师趁机让学生就该生的解题思路与解这道题所要找的条件展开充分讨论。充分讨论中学生辨析着这两种算法的真伪。在这个看似简便方法的来龙去脉的深入研究中同学们搞清楚了这么做究竟错在哪。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的这个错误作为进一步学习的素材,使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有意义学习的高潮。
        数学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只要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因素都应该进入数学课堂学习素材的选择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素材选择意识,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建立起和谐的资源型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