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褚旭艳
[导读]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
        褚旭艳
        (  山西太原  山西工商学院)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扭转乾坤、创造辉煌的历史,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吸收和借鉴延安时期的丰富经验,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延安   光辉历程   经验启示

        延安时期的13年,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将近一半的时间,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幼稚走向成熟,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辉煌发展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打开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1.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后,中国正处于政治大变动的前夜。一方面,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另一方面,在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显示出“他们要占领全中国”的形势下,国内各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一切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能不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为了汇集中华民族的各种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等问题,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
        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开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在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有系统地解决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问题。这次会议在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不失时机地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牢牢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2.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天凌晨,张学良的东北军一部包围了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国民党军政要员。
        西安事变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内战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并参加张、扬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3.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在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庐山谈判未果的情况下,8月上旬,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国民党邀请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终于达成了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了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党中央到达陕北还不到两年时间,在这块革命的“落脚点”上,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无限忠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掀起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高潮,实现了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二)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独立自主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召开洛川会议和实行全面抗战
        中共中央在推动国民党进行全国性抗战的同时,也加紧进行红军参战的实际准备工作。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而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存在着严重失败的可能。因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体现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订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夺取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提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抗日战争已进行了整整10个月。这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民族战争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对这些重大问题,许多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也没有人给予系统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身任国民党副总裁的亲日派汪精卫就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这种悲观情绪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影响到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寄希望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和依赖外力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思想,则是蒋介石集团中“速胜论”观点的集中体现,而《大公报》甚至把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看成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亡国论”是没有市场的,但一些人过于看重国民党200万正规军的力量,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的精神准备。
        在抗战进行了十个月后,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经验作一个总结性阐释,特别是应着重地研究持久战问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心,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召开决定中国命运的六届六中全会
        《论持久战》发表4个月后,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曾在七大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没有六中全会,今天的局面不会有这样大”。如此高度的评价,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六届六中全会基本上纠正了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从而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它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4.办学校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与持久抗战的需要,抗日前线和迅速扩大的抗日根据地迫切要求派大批干部去开展各项工作。这就把迅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的任务提到党的面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培养干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办好这些学校,“是共产党的大事”。延安十三年,在陕甘宁边区以延安为中心,由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创办的各类干部学校30余所。其中,有比较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有战时短训班;有党校、军政学校,也有工青妇的干部学校;有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也有医药卫生、农业纺织学校。真可谓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生机勃勃。
        延安青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迅速成长为合格的抗日干部,多数人从抗日热血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据1939年11月统计,党政方面的中级干部中,有85%是知识分子。华北地区的大多数干部是在1938年前参加工作的学生。就是靠这些干部,打开了局面,开展了工作,而且搞得很好。1977年,邓小平对这项工作的深远影响有过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吸收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后来政治干部除了老红军以外,就靠这批人,从这批‘三八式’里边选出的。”延安是出理论、出路线、出政策的革命圣地,也是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出人才的圣地。
        (三)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克服敌后抗战最严重的困难
        1.提出三大政治口号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共武装磨擦事件,先后形成了三次反共高潮,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了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以或隐或显、时伏时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大敌当前,党不能不以主要力量继续抗击日本侵略军;为了自卫求生,对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反共磨擦事件又不能不进行斗争。困难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这两方面的斗争,而在于如何把这两者结合好,使抵御内患之争不至于损害抗击外侮之敌,以这种斗争来维护共同抗敌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由毛泽东、博古改定的《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三大政治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期的基本方针,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帮助许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政治局势中正在步步上升的严重危机和分清是非的标准。
        2.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公开合法的姿态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中国共产党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主张,把人们吸引到自己高举的大旗下来。
        新民主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使全党对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夺取革命胜利和怎样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这个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战胜严重困难和开展整风运动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1941年12月,中国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35个师团(包括关东军),共计138万人,占日本陆军总人数的65%,敌后战场抗击着其中的50%以上。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1940年的50万减为约40万人,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有些地方抗日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没有被盖。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局面,党中央具体分析了存在着的困难和有利方面,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广大根据地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而1942年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是党同心同德战胜困难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现实需要,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总结了党的建设和历史经验,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4.指导陕甘宁边区建设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指导中心、抗战大本营和战略总后方。党中央、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一直寄予厚望。毛泽东说:“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了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就是新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
        (四)争取和平建国,坚决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用主动撤离延安换取一个新中国
        1.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建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积极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赴重庆谈判,同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即“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胜利,中共代表团在返回延安时,代表团成员李维汉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同时,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间。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作出坚决进行自卫战争的伟大决策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定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坚决地用革命的战争来反对反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爆发后,我们党团结一致,生气勃勃,仅用一年半时间,就用“小米加步枪”挫败了“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取得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胜利,实现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统治到被消灭的伟大转折,极大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进程。
        3.转战陕北和迎接“解放全中国”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撤离延安时说: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要用一个延安换取一个新中国。在转战陕北中,他抓住中原空虚的时机,指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夺取了“可得天下”的中原战略宝地,极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利用国民党的“双十”节,在佳县神泉堡的正式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公开宣布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年12月,党中央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扩大会议,制定了彻底打败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1948年初,毛泽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看得见了”,可以讲胜利到手了。3月23日,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去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党中央离开陕北后不到一个月,延安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离开陕北只有13个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离开陕北刚刚一年半,新中国宣告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经验启示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自觉高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旗帜
        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飞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提升和飞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二)着重思想建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在总结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和成功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从严治党,“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把自己建设成了“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在世界政党史上是罕见的壮举,更为中国共产党的长久建设开辟了正确道路。
        第一,坚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把“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作为主要标准,成功解决了发展党员的问题。
        第二,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成功地解决了非工人成分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第三,坚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建设干部队伍,成功地解决了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支撑问题。
        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形成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成功地解决了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的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弘扬延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紧密相联,同中国共产党的存亡息息相关,是新时期教育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宝贵教材,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之,在为崇高理想和现实目标奋斗的征程中,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风险可避,只能在面对风险、迎击挑战和排除万难中开拓前进。不论前进道路上会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借鉴和发展延安十三年的经验,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我们党就有可能避免重大失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中华民族终将成为世界未来走向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第 1 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第 2 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7年8月25日).
        [5]毛泽东.《论持久战》(第111-118节)(1938年5月).
        [6]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
        [7]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8]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9]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