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班级常规的管理艺术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缪桂彤
[导读] 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缪桂彤
        杭州市夏衍幼儿园 310012
        【摘要】   
        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自理能力弱,缺乏集体生活中等待、分享、自我服务等体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尝试用一定的要求去提醒他们,让幼儿知道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的差别,为他们提供适应集体生活的机会。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运用“符号互动论”,进行多种方式的自我调适,寻找师幼关系间的平衡。在教师有良好角色意识的基础上,通过道具、场景、音乐、环境、动作、角色扮演等“符号”引导幼儿理解常规,发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约定,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适应集体生活。
        【关键词】
        符号互动论、符号、常规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集体生活,对环境、同伴和老师都是陌生的,和父母分别会产生大哭或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师幼关系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开心的上幼儿园,更多的是顺应幼儿,满足他们带有个人色彩的各种习惯,包容他们在家生活的一些方式方法,旨在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但其中一些不良习惯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是有一定的影响和阻碍的,不能为了让他们适应而一味的顺应,对之后进入中大班、小学甚至进入社会都会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符号互动论”,中提出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符号为中介的,由此我们可以借用各种符号作为班级常规建立的途径及策略,让幼儿认识集体生活,发现集体生活中的约定,并沉浸于有趣、有序的集体生活中,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常规。
        概念界定: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布鲁默符号互动的定义是指人们相互之间有意识地阅读、解释各自发送的符号信息,并且使自己的行动建立于对方姿态的依赖之上的这样一种过程。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手势、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人们赋予他某种公认的意义。
        二、常规建立时教师表现的几种类型
        1.随意型:教师在相同的情况产生时每次用的策略不同,或者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没有合理依据,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随心所欲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2.严厉型:教师以老师的身份命令式的对幼儿提出各种要求,没有完全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或者个体差异等。
        3.忽视型:教师对部分幼儿的一些习惯或者行为不予理睬,假装没有看见,或者忽视某些环节或者内容。
        三、常规建立中教师原则运用
        符号互动的基本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我,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班级时应该注重对幼儿理解,让要试图让幼儿逐渐的理解自身所处在的集体生活,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及班级常规要求,在互动的过程要自己有一定的原则。
        (一)教师管理方式有以下原则: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懒感”。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为重要,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哭闹”、“个性”、“自私”等症状时,很多时候教师会免不了大声说话、甚至呵斥,把带有“批评”性的语言一一脱口而出,而导致幼儿的惧怕,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害怕上幼儿园等。


        1)允许但不纵容
        因幼儿新入园,换了新环境,在生理和心理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有些幼儿的个别小习惯,教师还是可以适当的允许他们保持在家里一样的习惯,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教师还是需要有一些克制和提醒。
        2)喜欢但不溺爱
        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可爱,或者因家长中来源的无形压力而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不敢对幼儿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
        3)沟通多与批判
        当幼儿出现情绪、同伴之间的矛盾等,教师不是急于批评、呵斥,而是通过安慰、询问等方式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给出成人的指导意见。让幼儿不惧怕,愿意与你交流。
        4)亲近且保持距离
        不管与家长还是幼儿,教师不能太过于亲近,在不同的情况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身份,让幼儿能够发现老师除了一家人有一样的地方,还有不同于家人的地方。
        (二)班级常规建立有以下原则:
        班级常规是一个班集体能否顺利开展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教师也会免不了为了顾及幼儿的情绪、心理等,而一再纵容他们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不利于集体生活的坏习惯。
        1)要求明确不苛刻
        教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明确果断,不能含糊不清,但不能超越小班年龄特点,且需要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
        2)方法多样不单一
        教师在建立班级常规不要用:你可以怎么样,不可以怎么等比较强硬或单一的方式,而是通过故事、儿歌、视频观赏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集体生活中的要求。
        3)自理能力需锻炼
        在班级常规建立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较好的自理能力对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是有推着作用的。比如:不会自己吃饭,教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对付,而导致其他大部分还是缺少教师管理,常规会逐渐变差。
        4)家园配合要保持
        各种集体生活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家长在家里也需要督促幼儿保持一样的做法,且与幼儿多交流多分享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让幼儿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这样就不会太抗拒幼儿园的生活。
        四、基于符号互动 建立良好常规
        符号在人们互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中介作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上原则不断的修正自己,也要通过多种符号互动让幼儿更加适应与集体、社会。针对不同的个人,尊重他们的同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之前已经提出教师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符号互动论分别围绕语言、文字、动作、表情、手势、物品、场景等寻找班级管理的策略。我们可以在班里采用以下方式:音乐符号的暗示、环境符号的感染、场景符号的提示、道具符号的引导、教师自身的辐射。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良好的班级常规与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需要我们去经营的,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指导,在符号互动论的指导下,教师与幼儿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集体,让班级常规逐渐稳定。希望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醒、榜样学习等方式调适自己,努力做好亦师亦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美]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  赵月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刘晶波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