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岳雨周
[导读] 就我国当前主要意识形态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岳雨周
        天津农学院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300380

        摘要:就我国当前主要意识形态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仍然是支持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能源,在众多意识形态中仍然保持着重要以及关键地位。但是随着世界多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界多种多样意识形态无声无息地进入到我国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应用以及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这些意识形态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受到经济发展带来主要矛盾的突出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带来的网络浪潮,欧洲等西方国家思想的引进等。因此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原因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其发展过程存在的特点,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 有效措施
        自近代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发展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凸显出的重要推动作用已经十分明显,直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全国会议还是下乡走访在谈话中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的确,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地应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同时思想文化沉淀出的意识形态是发展经济等的基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当前中国的整体实力向世界人民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回答了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同时面对世界多元化体系的推进探究更加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态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于党今后阶段发展任务设定的重要参考。稳定科学的意识形态更是稳定我国基层社会人们生活的关键,先进有力的意识形态更是唤醒民族深处文化的一声呐喊。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工作的同时,我国利用改革开发大力落实经济方面的发展策略,其中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强大指导作用和保障作用。但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意义,都有基于不同环境下的缺陷。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交流,马克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来看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带来的整体环境更能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的高度融合发展,更能突出不就意识形态做出评价,符合国情发展的意识形态才是最好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正确看待这些意识形态的融合发展,将多元意识形态的融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落实动力,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融合发展的高效策略。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关键作用
        我国整体意识形态领域经过不同意识形态的引进落实,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以及发展产物的证实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落实验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基层群众都已经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渗透有效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其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思想领域的崛起开始于知识革命后,学生、文学家相关知识分子接触到外界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经过初步认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优势以及后期深度本质认识,我国知识阶层掀起了一层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浪潮。随着马克思主义不断显示出与中国社会的高度契合,看到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基层建设以及高层扩张问题的优势,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众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反过来就我国历史发展时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无论从本质认识以及深层次的最终目标都十分符合我国发展国情,无论从思想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随着深化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落实,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
        另一方面,决定一个民族最终达到的成就是这个民族的思想,是这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同时党也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对于民族崛起的指导作用。就起作用最明显的经济发展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能够摸清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我国整体经济结构制定科学系统的改革方案,最大化效率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完美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理论,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进行解释,加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提醒在群众中的印象。不仅如此,意识形态是保障一个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政治基础的关键,失去了根本的意识形态,这个国家就给其他外来的意识形态插入创造了机会,就容易动摇原本思想形态带来的群众基础,甚至对于国家经济造成不可思量的消极影响。近几年由于新媒体技术以及信息平台开拓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以及产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一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摇动的言论。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下思想建设的关键,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指导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中的落实应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群众思想建设的基础,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常态化,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今后中国各方面工作开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目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
        结合网络问卷以及群众走访调查,越来越多意识形态进入了我国基层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不同层面的挑战。其中分别是受到经济发展带来主要矛盾的突出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带来的网络浪潮,欧洲等西方国家思想的引进三方面挑战:
(一)互联网信息互通带来的挑战
        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各方面基层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网络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于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影响最深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把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由于其带来的便利优势,为人民生活解决了很多麻烦,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这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接受其带来的便利条件,但是也要敢于正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探究网络等信息技术与人民日常生活和谐相处的最佳模式,最大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小化其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等信息技术产物的应用也为众多意识形态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信息自由的网络似乎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小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对抗。马克思意识形态相关言论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将理论进行包装打包发送给群众。但是殊不知网络背后也有些意识形态迷惑了群众,夸大自身的优势,并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进行破坏。因此多元的信息平台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意识的推广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的巩固造成了威胁。网络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影响很大,其中主要体现为网络展现出的信息过于片面,群众有时只能看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群众或许被包装后的假象所迷惑,针对性引导让群众失去的冷静思考分析的能力,甚至发现不了其他意识形态的缺陷,导致群众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其次我国基层社会群众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思想价值观体系,在部分问题或者角度上思考问题过于片面,不能站到中立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存在的价值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因此群众往往因为一方面的偏向导致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否定,或者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追求。


(二)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十分重视基层群众的生活,因为经济发展是与群众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同时最为关键的内容。同时马克思明确提出物质是决定一个阶级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十分重视基层市场经济的引导,结合各地经济资源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苏醒社会主义经济,增强群众在经济改革中的参与感。当群众参与到经济建设并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并且将这些物质层面转化为精神层面,有益于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用途径。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中国深化改革方案的落实,基层群众接触到发达国家经济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发达国家抓住我国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慢性进行夸大,导致群众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失去了自信心。部分国家甚至以经济水平与思想建设水平成正比的理念在我国进行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部分群众未考虑到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沉淀,无论是市场模式的实践探究,还是经济结构的设计,经济波动等原因分析都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中国相比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起步较晚,暂时的经济优势并不能代表其意识形态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也用实际效果证明了其与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契合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与西方经济交流频率的增大,同时将经济层面的上层产物与意识形态进行捆绑包装,利用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建设宣传力度的增大,在我国出现了唯西方论,盲目更从西方国家对于其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形成的思想基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群众思想基础的摇晃动摇打击了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心,打击了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心。
(三)多元意识形态体系的挑战
        结合马克思本人对于意识形态的看法,任何国家应该将领导层意识形态作为各项工作建设的指导思想。因为意识形态对于领导阶级制定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若主流意识形态与领导阶级意识形态不统一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十分不利。国家发展不仅仅需要领导阶级把握社会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中的发展方向以及应对措施,更需要领导阶级引导基层群众参与革命建设工作。党自始至终十分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各项工作的正确指导作用,十分确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众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唯一。在这个多元化意识形态交融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意识形态加强了各自优势的宣传力度,其中以新自由主义为例进行分析。新自由主义对于经济制度进行片面化的论点声张,呼吁人们集中力量将经济公有制变为经济私有制,该意识形态认为群众只有将物质私有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在经济公有制下不能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完全发挥基层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没有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私有制会逐渐拉大不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以及人民生活幸福度的差距,这就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违背。经济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更需要一个国家的领导阶级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适合国民的发展策略。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融合发展的科学对策
(一)正视网络信息的优势与缺陷,积极制定相应应对方案
        在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意识形态进入基层群众生活中并对于人民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正视随着网络浪潮带来的一些社会舆论或者包装后的理论,冷静分析这些突如其来的所谓的高端意识形态理论,引导学生戳破遮挡这些理论缺陷的包装,进而加强学生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科技领域的突破,西方发达国家都对中国经济发展实施了一定的遏制措施,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开展一系列对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企图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将思想灌输到我国基层群众中。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增强民族凝聚力,网络不仅仅可以作为其他国家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也是开展我国思想素质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加强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解。通过巩固基层群众思想来打破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攻击的意图。同时加强网络平台上信息的监管力度,不给其他国家向基层群众灌输消极思想的机会,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合发展的成就,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地位。同时积极引导思想积极的群众发表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看法,并为那些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我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二)加强群众思想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方面的建设成果以及社会建设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带领中国带领社会主义走向光明的关键,并在群众思想建设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形态作为今后思想建设的指导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高度契合发展。在开展社会主义进程中要首先确立指导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点。只有确立了意识形态才能有条不絮地开展经济、政治等方面工作,才可以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化发展的关键。提高领导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要求领导阶级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对于马克思主义形态进行不同层面的诠释,使得中国上下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党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展开群众思想建设工作。其次对于党目前工作内容与推进形式进行创新,积极总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群众需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创新发展,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三)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
        党十分重视基层群众需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时刻关注民生问题,其中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经济,让群众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进而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西方某些国家在向我国基层群众灌输自身意识形态时也注意到只有与群众生活贴近才能进入到群众思想,因此明确当下与民生最紧密的建设工作。其中群众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关注度最高,同时经济也是与群众生活影响最明显的。因此在开展经济改革活动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否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当前其他意识形态进入群众生活中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西方国家以本国经济建设水平以及群众生活水平为吸引点,对于我国基层群众展开思想攻击,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造成了一定动摇。因此党在开展经济建设中要注重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多元化意识形态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并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建设契合对策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对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茜, 佟明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00(003):90-93.
        [2].彭美霞.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 广东财经大学, 2014.
        [3].岳静静, 高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1):47-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