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6期   作者:李玮
[导读]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科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基础的行为规范
        李玮
        山东省莱阳市第三实验学校  265200

        摘要: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科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基础的行为规范。目前,受教师思想观念、教育手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的发挥。因此,小学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创新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成长之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地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确保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个人、社会、国家等诸多领域的内容,由于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足够的认知能力,因此难以深入理解部分内容。如果教师以枯燥的口头讲述为主要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理解难度较大。为此,教师可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真实、生动的模拟情境,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形象地讲解理论知识,显著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示学生上学路上的场景,如建筑物、行人、商店以及交通标志等,快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来学校的,路途中是否买过零食,等等。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安全上下学的良好意识。再如,在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地人们迎接新年的风俗,如贴春联、穿新衣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再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家是如何过新年的,是否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在该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以增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二、融入生活经验,推动知识建构
        受身心特点的影响,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较为熟悉的事物。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生活经验融入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的鲜活性、吸引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知识。
        第一,引入生活元素。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都可以被引入课堂。依据这些生活元素实施教学工作,能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显著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选择、引入生活元素。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章节的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引入塑料袋、废旧电池、牛奶盒等常见生活垃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事物,教师依据实物讲解乱扔垃圾的危害,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重点向学生展示带有可回收利用标志的垃圾,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这个标志,让学生明白不能随意丢弃垃圾。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座椅图片,详细介绍座椅的制作材料—牛奶盒,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活垃圾的妙用,切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回归生活实践。
        实践活动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章节的教学过程中,班级大部分学生都具备饭前便后洗手的生活常识,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洗手的正确步骤与方法。针对该情况,教师可开展洗手活动。首先给学生展示“六步洗手法”的视频,然后亲自示范,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洗手的六大环节及实施要点,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与示范动作,尝试实践六步洗手法。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显著活跃课堂气氛,融合学生的新旧经验,加深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理设计问题,拓展课堂深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穿插设计问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综合已有知识与深层次思考,能更深入地理解教学主题,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需将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设计一些高质量问题,适时穿插于教学当中,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经常使用汉字,但没有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发展,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之后,可以展示一些象形特点明显的甲骨文,如“日”“车”等,鼓励学生猜测这些甲骨文分别代表哪些字。学生简单思考即可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其他象形文字吗?通过了解汉字的发展起源,你有什么感悟?”结合教师的问题,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会给出“木”“羊”等答案,同时深刻感受古人的智慧,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考虑章节内容与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保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等相适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7):25—27.
        [2]梁敏燕.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8(46):129.
        [3]周丽君.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2020(14):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