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航
重庆市铜梁区旧县小学 重庆 402565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步增多,在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和教育下,部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衍生出欺凌的情况。为更好的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在农村学生缺少教育主体的情况下,对欺凌问题的成因展开分析,发现学校和家庭在约束学生思想和行为上,还存在主动性不足的弊端。为遏制校园欺凌,学校、家庭、社会应建立健全保护系统,形成教育的合力,改善教育主体缺失的现象,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教育主体缺失;农村;校园欺凌
引言
近年来,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报道和影视作品的频发出现,反映着校园暴力事件正在真实的发生。特别是农村地区,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和家庭的关爱,在思想和行为上更容易出现问题,会对学生形成沉重的行李包袱和不能抹去的阴影。这种事件所产生的严重危害,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关注,通过建立合作育人的机制,来约束青少年的行为,减少学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问题,更全面的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教育主体缺失下农村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隔代抚养存在约束力不强的弊端
家庭作为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组成的小群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家庭群体中任何一位成员的缺失,都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波动,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大多数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学生父母,都选择进入城市进行打工,孩子留在农村由祖辈进行看管和教养。在教育主体缺少的环境下,祖辈教养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农村长大的祖辈,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和纠正的意识不足,会是过于的溺爱,使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错误的思想观念。这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孩子的“不过问”,一方面是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难以对当下青年学生进行施教,不能在孩子身上获得教育上的权威。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要求,采用回避的态度,孩子言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可能会在祖辈的溺爱下被无限放大。在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容易出现欺凌的倾向。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权力结构的改变,使祖辈不在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他们依附在子女身上,为更好的帮助孩子照顾子代,只能选择言听计从的方式,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使学生出现严重的逆反情绪,心理健康程度受损。
(二)学校教育存在缺少担当的问题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承担着引导学生思想和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职责。而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地区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出现没有责任担当和引导力度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学校以提升学生成绩为办学的核心,将教育管理职责划分到教师层级,将更多的责任分配给教师,希望通过教师的管理来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而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由于薪资待遇有限,且在农村教育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对于学生的管理容易出现放任不管的情况,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提供机会。而部分农村学校,虽然设置独立的管理部门,并安排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但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农村学校在出现校园欺凌问题时,为防止事情扩大,采用息事宁人的处理态度,对于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导和处罚,不愿意因为欺凌事件而扩大事态,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力度不足,难以真正的解决欺凌的问题。
二、教育主体缺失下农村校园欺凌的治理方法
(一)家庭教育形成保护系统,与学校组成教育合力
在家校合作上,对于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应建立防治校园欺凌协会,可利用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的方式,为家庭中孩子的监管人员讲解校园欺凌的现象,以及对孩子身心产生的危害去。
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和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保持有效的联动。而对于农村普通家庭,学校可开通家长与教师联系的渠道,并鼓励家长积极与孩子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通过以身作则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学生遭受到欺凌,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实际的情况和问题。并采用平和的态度,妥善的处理问题,为孩子传授杜绝欺凌事件发生的措施。而家长发现孩子受到欺凌,要及时教导孩子,以严厉的态度对这种行为展开批评和教育,并为学生讲解这种行为应承受的责任。
(二)校园管理明确教师职责,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发生欺凌事件的主要场所,校园教育和安全管理如果构建完善的机制,就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大大的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几率。首先,学校应明确教师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职责,引导教师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并规范自身的教导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处理相关欺凌事件时,对于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可利用教育会议和讲座的方式,开展欺凌问题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的讲解,通过对教师的系统化培训,增加教师处理欺凌事件的能力。其次,在管理上学校应建立检查、预防、应急的方案,可在日常工作加强对校园偏僻地区的巡逻,对一段时间内校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行深度了解,并展开后续的观察和监督。对于存在打架斗殴行为的学生,要进行安全记录和严格监控,保障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校园内还可建立紧急事件处理小组,负责维护校园环境,对所发生问题进行保护和处理。对于存在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可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情绪提供渠道,并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和照顾,用爱心来感化学生,减少欺凌事件的出现,最大限度遏制问题的扩大。
(三)社会治理建立多方沟通渠道,完善校园欺凌法律法规
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和学校外,社会也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与学校和家庭形成三方为一位的防治系统,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可利用相关机构建立投诉举报平台,采用匿名的形式来鼓励受害者发出真实的声音。还可利用定期调查和采访的方式,获得更加客观的数据。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事件要进行跟踪调查,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来决定是否通报治安部门。还应联合学校建立管理的法规,对于欺凌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使校园欺凌不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使更多加害者能够得到一定的惩罚。还可建立监护人连带责任,对于家长偏袒孩子的问题,可告知家长行为所触犯的制度内容,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职责,更好的约束孩子的行为,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于部分农村地区,教育主体的缺失的条件下,学生被霸凌或霸凌他人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联合教育的关系去,在校园中通过教育和引导,改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学生人际关系训练,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环境。而家庭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对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与教师保持联系,寻找解决的方案。而社会要建立防校园欺凌的相关法规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几率,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路海东,闫艳,王雪莹,武会青.青少年同伴关系-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量表修订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3):460-467.
[2]王磊,宋一锐.学校松—紧文化对中学生欺凌的影响:集体道德推脱与集体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1):93-96.
[3]张越,胡静娴,黄恺玮.施心理教育之长 溯预防欺凌之策——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3):27-29+33.
作者简介:蒋航,研究方向:美术,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旧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