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226300 )
带着一颗佛心,我用心阅读了张兴华教授的《我的教育人生》一书。在张兴华老师身上,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格言“爱是生活中的养料,爱是教育的火种。”我们读到了热爱的力量,60年从事教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数学教育的博大精神。更有着拓荒者的精神,让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会用新思想来教学, 让数学教学有厚度,有温度,有密度。我从中更是读到了思想的力量,将心理学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之前的教育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补充,让数学开始成为一种工具,一个桥梁。我更是从中读到了跨界的力量,文理兼容,博采众长,让我们在数学的知识中遨游,理解数学的博雅。
一、躬耕数学教学,拓荒数学心理教育
作为一位数学教育的先行者,张兴华教授是深思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洋洋洒洒,但是学生在想什么,有没有深度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客观层面来解读教师,解读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各种养料。在数学教育中,要不断引领自己获得进步。记得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曾经说多,张兴华老师从教60年,集中体现出“五个一”:趟出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新路,高擎优秀教师队列中领航的一面旗帜,带出一支队伍,形成一个流派,滋养一方生态,要求广大教师学习张老师“课比天大”的坚守、“探求规律”的执着、“力争上游”的勇毅。这种“自成一家”的风格,让其有了更多的思想建树,我们更可以感悟到其数学灵魂的高尚。同时,他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始终让坚守自己的思想,不断解读其中的“未知”。在构筑自己的教育方程中,永不满足那个“x”张兴华教授的方程中,一端住着儿童,一端住着教师的心,在二者的平衡中,挖掘其中的教育思想。
二、只拣儿童之处,发现数学养润儿童
张兴华教授关注儿童,思考儿童,因此在其人生更为深度地探究儿童心理和数学学习过程。成尚荣教授说其是数学心理教育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他始终坚信“贝壳里有一个世界”,贝壳的奥秘不仅于此,还在于贝壳的语言和对大海的向往。所以在张兴华教授的眼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更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动态思维变化。
这也给我很大的启迪,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所以在教学中,尝试用多重方法来激发学困生的概念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概念的快乐。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新课的时候,教师进行一定的新授导入,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走入数学概念的情境,更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进程。如学习体积时,播放“水立方”的视频,学习表面积的时候,进行“衣服裁剪”的测量。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多采用换位体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改善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同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付出真心的评价和表扬,如“你的进步的确让我很感动,你让我无比自豪,你是个不断进步的学生”,来让学生懂得自己要注意改善自己的概念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体验,懂得如何解决一定的困难,从而让自己的数学概念学习充满新期待。
三、探究核心素养,塑造数学思维品质
阅读此书,我感慨最深的还是张教授一生中对数学课堂的关注。张兴华先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数学教学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数学教学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更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宝藏”。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中,创设生动的提问艺术,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首先在文本分析中挖掘到提问的关键点所在,再通过自己的思考,精心设计问题。此外,教师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化。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品质,从发散性思维、深度思维等多角度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更对教师提问能力提出了诸多的要求。
这不禁让我想起,《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上文本,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在接近文本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因此,在设计真实问题情境时,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更要善于在教学之初,教学之时从提问的多个角度来细致思考,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思维,是课堂中的重要能力。
四、品鉴数学育人,荟萃数学和谐教育
万物和谐相生,在张教授的眼中,和谐是教育的大雅境界,为此张兴华教授更是关注数学和谐教育。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中我们自己感受到了教育是一种辩证相生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中探索更多的启蒙教育,让学生懂得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明理、冶情、导行》中我们更是感悟到数学教育中的“和谐”在于对学生认知思维的变化以及情感的调节,让学生从数学懂得学习中发现正能量,规避负能量,从而让自己的数学学习富有张力,充满生命的力量。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在《留级生的“热遇”》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数学学困生的关爱。
这不禁使我想起自己在数学概念学习中,让学生班级中委以重任,学做“概念小医生”“概念工程师”,来让学生有事情可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推动学生学习的正能量产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来担任概念助手。在参与中,实现对自己的学习问题的转化。其中,多样的鞭策方法,更可以启迪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感悟,如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加油,或者采用团队的小合作,团队的相互竞赛,在这种正能量的参与中,更好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在相互的鼓励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鞭策更可以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持久性,使得学生懂得要靠自己的自信心来战胜各种困难。
五、潜心育人师范,激励后生厚生之梦
如果用“厚德载物”来衡量张教授的书籍,那么他的为人可以用“厚生无言”来形容,张兴华先生扎实的学识、精准的研究、前瞻的目光让每一位弟子仰望,努力向前,紧紧追随。在书中弟子们畅谈往事,回忆了师父在教学中、生活上给予他们的关爱、帮助,温馨而美好。来自全国各地的弟子们更是为张兴华80岁生日送上了真挚的视频祝福。在书籍中,我们看到了这位白发老人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鼓励和关怀,让他们懂得自己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颗云淡风轻的心灵,让自己不断获得教学的心境,让自己变得有数学超越之心,让自己能不断前行,不断进步。如在阅读朱洁芬的《师傅领我走上智慧成长之路》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灵魂的摆渡,对数学教育的执着和无悔誓言。在顾青山的《一路有您》中更是表达了对生活中有张教授的鼓励和关爱,自己平时得到了老师指点的感激,这点点滴滴的感动,让自己的生命开始变得清澈和流淌。在缪建平的《难忘恩师》中则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对数学教育事业贡献的崇敬。
这本书,阅读时心境开朗,我仿佛感悟到生命中因为有了良师,自己也变得开朗起来,自己也变得充盈起来,自己的人生如同获得了新的法宝,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教学的无涯,未来的可期。面对过去和未来,我也会锐意进取,不断赢得新超越。在数学教育的征程中,我也会潜心修行,像张兴华教授那样,对儿童心理学,儿童思维,数学品质等多个要素不断探究,让自己的教学高屋建瓴,获得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紧抓好[N]. 本报评论员.池州日报. 2016-04-22 (A01)
[2]紧扣主题 学习教育重在实打实[N]. 本报评论员.池州日报. 2015-05-22 (A01)
[3]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指南[N]. 熊建辉.学习时报. 2019-10-04 (006)
[4]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落实[N]. 潘希武.中国教师报. 2020-06-24 (015)
[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N]. 河南日报. 2020-06-23 (006)
[6]七十年来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N]. 张国玲.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12-19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