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之美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杨伯峰
[导读]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探源的赞歌,她蕴含的不仅是文化的诵读与传唱,更凝集了先民开拓进取
        杨伯峰
        西藏大学,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探源的赞歌,她蕴含的不仅是文化的诵读与传唱,更凝集了先民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生存智慧,在浩繁的历史长河中《诗经》历千年而不变,遇世乱而弥坚。孔子对《诗经》亦是赞不绝口,他曾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言其思想;以“温柔敦厚,诗教也” 明其精义;用“不学诗,无以言”,付诸实践;并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教育孔门弟子和后世儒者,足可见《诗》于中国之深远影响及其独特之功用。诗经不仅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上对我们有重大的指导和启迪意义,其在哲学、地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纷乱嘈杂的当今社会,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得下心来感悟诗经的传统人文底蕴和原始自然魅力。
        [关键词] 诗经 阅读赏析 美学
        千年前那不知名的作者和先民们吟唱了这么一部经典,并流传了下来,内容朴实、情感真挚、社会纯善,今天我们解读了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其中有爱慕与向往,也有惋惜与哀叹,无论其情感和意象如何?但我们只要感悟她的好、她的美、她的善,就足够了,阅读是一种索取,索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改造吸收再加以转化,运用于己,气贯全身,然后再以此出发,反复阅读,塑造自我,砥砺魂壳。在一张白净的纸上写上一首诗,就像我们人生的画卷一样徐徐铺卷,从上层社会到下层百姓的生活,从王畿之地到列国风采,从今天穿越到三千年前,这一切《诗》都会告诉给我们答案,笔者将以《诗》出发,为大家讲述一点阅读诗经的浅浅心得。
        一、品其情怀
        古往今来或许有人认为《诗经》只是上古时期传唱的普通民歌,亦或是乡间之人所传颂而作。但其不然,司马迁论“发愤著书”就有《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从来就不单只是所谓的俗文学,她所蕴含的能量不失还原远古的真,穿越千年的教,质朴厚挚的实,清澈可现的纯,坚定不移的志等,恰如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所讲:《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她是中国的一面耀眼的镜子,是西方的一面了解中国的直观的镜子,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该有的一面明镜。我们现在所用的《毛诗》其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亦无不处处彰怀中国士大夫和文人的情怀与秉性。
        二、动容其真
        《诗经》的第一篇《国风·周南》,我从中品出了诗经之始在于真,诗经之旨在于真正,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为正,以南示域。从这里出发我们能感受到周公制下的社会和谐,男女思慕,她们在爱恋中歌颂生活,追求自然的真。《诗》中朴素的四字词语当是最原始,最为真挚的表达,字里行间的情感潜藏着的不仅仅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它更多体现了人们的自由,以及在这种自由中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情爱上他们是自由的,心灵上是自由的,男女关系上也是自由平等的。不仅是周南中的作品,诗经中几乎所有作品,他们的表达都是那么的真,都是那么的直触内心。或许是因为真实,我们的内心才能鸣动,也只有因为真实才让这穿越了几千年的古文字,在我们的心中隽永留存,成为不朽的经典。


        三、赏析之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往今来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于此止步,珊珊仰慕,也不禁几度黯然泪下!李白曾在这里醉过,杜甫读到这里也黯然慨叹。桃花之华,桃果之实,桃叶之盛,在自然的节律中,要我们顺应自然的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环境里,应该怀有对美好生活的所有企盼。这就是诗经的教,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思考。诗三百的每一首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特属她自己的教化功能和意义,她使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真谛和对事物源头的冷静分析。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细看每一首诗,就恰是一幅图画,但是这样看每一首诗就略显浅薄了些,诗经为经必有其重大的意义,作为五经之一,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命脉中,诗经必然是华夏文明保驾护航,星火传递的重要之端。所以它不单单是简单线条的勾勒,而更是生活的写照,诗经就是我们生活中最质朴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能够真正地看到自己当下、过去与未来,在这面镜子里我可以更好的去伪存真,弃恶扬善。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子与佩的故事,是华夏文明渊源中成长最深远的故事。乘上《女曰鸡鸣》中的月光,仿佛穿越般,那时走在两千多年的时空中,看见男女主人公恩爱的生活,看男子习六艺,打破定格在刻板印象中的古时女子。这就是真实的呈现、真切的生活。在这片无限接近真实的时空里,就像看见了向往、祥和与自然。他们的生活简单纯粹,浅浅地看过去,仿佛每天都在发生一样的故事,或许到这里有人会说“这比物是人非”简直太棒了,至少他们仍是他们,生活就是这样和谐安宁的生活。殊不知,无论是循环往复还是物是人非,他们都是真实的,他们都能坦诚相待,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河中对生活他们没有波澜,哪怕是被长河中的暗流所搅扰吞噬,亦不曾留下点点遗憾。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面对心爱的人即将出嫁,我能做的也是送给她最美好、最真挚的祝福,替她铲平前方道路上的坎坷,为她的婚姻之路祈求一段美好的岁月。诗经是干净的,她的友谊清纯美而美好,他的爱慕理性而传神。读了这么多诗经作品,我们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杂质,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美好,让人们的心永远都热血澎湃,砰砰跳动。让这一份穿越了千年的纯净,至今还仍净化着我们的心灵,诗经的韵味上可以涤濯我们的魂灵,下可以安抚芸芸众生与自然和谐相处。诗经中阐释的人文观,天地观原始而自然,丰富而意味独特深长,细细翻阅着不薄不厚的三千经典,没有杂质也一尘不染。正如《兔罝》中“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古时男儿志尚青云,简洁明晰。在我们今天所看来,志向就是要拥有一个奇妙无比的想法,然后围绕这个想法去展开自己人生的路径。但是诗经中的男子确是不一样,他们所追求的志向,需要打下坚实的六艺基础,用强健的体魄去支撑,他们对于志向更加笃定、务实,或许其中会产生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但他们的体魄也足可以驾驭。想要的功名,得一射一骑一枪一刀地去搏,凭自己的血与汗去堆砌,不会有人诽谤与猜疑。因为他从茅舍里走来,从战马上下来,在战火的阴霾中还倔强的站着,这就足以证明他的志向快达到了。
        四、结语
        从《诗》中我不仅窥探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也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先人们对人生的领悟和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从最真切的古汉字中喷薄而出,不加修饰,也毫不保留,这样的提醒与纠正,就是学习诗经的真实意义所在。一如梁启超先生所言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诗经》定是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方新蓉.李白对《诗经》的接受[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
        [2]浦晓彬.杜甫诗作对《诗经》的文化接收阐释[J].时代文学2010年.
        [3] 比奥(M·Edouard Biot)[法].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
        [4]论语[M].中华书局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