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节实施校内研学课程育人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杨雯 邱进光
[导读] 借助校内科技节,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科技发展历程,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杨雯 邱进光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要:借助校内科技节,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科技发展历程,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共同研学、小组合作、成果交流、综合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共同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科技节;研学;课程育人
        
        一、背景介绍
        2016年,国家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实践育人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着力“怎样培养人”这一首要问题,持续实施了“阳光孩子家乡行”等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的培养”全过程,不断拓宽综合实践育人途径,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
        二、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的迫切需要。我们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按照武侯区研学旅行试点校相关要求,在实施校内研学活动中,我校充分利用武侯区“高科技文化区”区域优势、“磨子桥创新创意街区”地域优势及“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校域优势等“三种优势”,依托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科技馆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等资源,将其作为我校“自然科普型研学旅行基地”,深入开展研学项目,打造形成“阳光科技节”校内研学活动,构建起了科技类研学核心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形成校内科技校本研学课程体系。
        三、达成目标
        借助校内科技节开展研学旅行,让我校学生走进自然类科普实验基地进行研究学习,通过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科技发展历程,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共同研学、小组合作、成果交流、综合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共同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全面展示磨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总体做法
        按照科技类研学旅行相关要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科技类研学旅行路线设计的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开发出校内活动、校外研学的校内校外“双线融合”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体系。
        首先,在校内,以“阳光科技节”为载体,我们开展了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实验比赛、科学家进校园、科幻画创作等活动,形成一条以“科技点亮生活”的校内研学路线,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习得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发展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


        其次,在校外,以院所场馆资源为平台,我们开展了科普体验、科技实践、社区参与、家校共育等系列活动,形成一条以“科技助力成长”的校外研学路线,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知科技魅力、感受前沿科学,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形成研究品格,确保学生“研有所得”,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最后,通过实施校内校外“双线融合”研学旅行,我校更加清晰开展科技类研学旅行“研什么、学什么、评什么、发展什么”的具体目标,即:通过实施科技类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有益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五、具体措施
        第一,营造良好科学氛围。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开展系列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周一主题朝会课,做好学校“阳光科技教育活动节”宣传,利用科普角、科普宣传栏、公众号、QQ群等,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其次,师生共同打造科技类教室。利用校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宣传横幅,设置科技教育主题墙,组织各班师生进行以“阳光梦想·融创乐园”为主题的科技教室创作和包装,布置科技节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浓郁的科技节氛围。再次,通过在线答题,在全校所有学生中开展科普知识竞赛,进行网络研学活动。学生们参加科普知识竞答活动,能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提前掌握了解相关科普内容,从而做到带着问题去研学。竞赛内容均围绕科技主题进行,各年级可以有不同难度的题目。最后,进行科技类主题展示。以AR、VR、科技仪器等新兴科技互动方式,利用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师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建立科普知识角落,在展板上举行新中国科技成就主题展,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历史,感受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第二,开展发明创作活动。在科技教育活动节期间,广泛展示学生的创意小发明,开展以“阳光”为核心主题的小实验。在所有学生中全校开展科技幻想画创作,设计生活、设计未来,并开展校级科幻画评选。这两类比赛中评选出的优秀者推送到武侯区、成都市或更高一级参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比赛,能有效促进学生积累相关科学知识,将科学知识融入到体验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第三,邀请科学家进校园。每学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博士到学校举行科普讲座。开拓科技眼界,拓展科学思维,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树立正确的时代偶像观。科学家讲座之后,我们会开展感想作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结合现有知识进行科技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耐心、细致和钻研精神。今年,我们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焕玉为五年级同学带来《一起旅行,认识太阳系》主题讲座;还邀请了中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凡英给六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学生广泛欢迎。
        六、总结反思
        首先,构建形成了德育课程资源。通过校内科技节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元素和科技资源,通过参观讲解、活动展示、问题解析等,为学生搭建研究探究的桥梁,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构建、共同指导的科技德育课程体系。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整体参与科技节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者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研究式学习”,以小课题方式形成研究成果,并制作成成果报告,通过照片、摄影、故事等方式在全班展示出来,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次课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不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作者简介:杨雯,女,成都市磨子桥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